文/李廣宇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除延續經濟、創新創業、區域合作三大方向外,特別加入兩位創科界的新成員,包括強腦科技創辦人韓璧丞與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標誌着政府銳意推動北部都會區與創科戰略融合,釋出以創新驅動區域發展的明確訊號。

誠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設立特首顧問團旨在為香港策略性發展出謀獻策。首屆顧問團成員多為商界及學界翹楚,擁有豐富宏觀經驗,但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競爭格局,實戰經驗更見關鍵。新一屆名單明顯加強創科導向,聚焦人工智能、腦機接口與機械人等前沿技術,體現港府對高增值產業的重視。

韓璧丞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先驅,其團隊研究可應用於復康治療、神經反應訓練及人機互動,具備跨醫療、教育與消費電子產品的潛力。王興興則是國內機械人領域的代表人物,其研發的四足與人形機械人,在教育、物流及智能安防方面已有初步商業化成果。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四月到訪浙江期間,曾親赴兩家公司參觀交流,邀請他們來港發展。如今兩位創辦人正式獲委任,為北都打造創科產業高地提供了實戰指引。

要令北都成為「第二個中環」,不能只靠基建與規劃,還需要產業落地與人才聚集。其關鍵在於政府能否與創科企業同步節奏,從制度設計、土地規劃到資源配置提供有效支持。目前北都發展仍在起步階段,科研空間、產業鏈配套與創投生態尚待建立。若能借助顧問團力量,優先打造人工智能、腦科學與機械人應用園區,將有助吸引中外創新團隊來港落戶。

政策層面上,筆者期望政府能以顧問團為支點,建立「政策試點」及「成果驗證」機制,如設立智能機械人測試場景、腦機技術臨床平台等,讓創科產品在港率先落地試驗,減低行政與合規門檻。同時,政府可考慮設立「顧問孵化基金」,為顧問團推薦項目提供種子資金與空間支援,加快從建議到落地的轉化。

顧問團影響力亦應延伸至教育與產業層面,一方面可設立「創科大使」制度,由顧問成員定期走進校園與初創企業,推動創科普及與創業分享;另一方面,建議建立「創科顧問配對平台」,協助本地中小企與顧問對接,促進技術轉移與產業升級,讓創科成果實質造福社會。

過去香港偏重「引外資」,但在中美科技競爭與供應鏈重組的當下,更應主動對接內地創新力量。顧問團不應只聚焦本地建議,亦應成為連接大灣區創新要素的橋樑,促進人才流動、科研合作與制度協調,強化香港在區域內的協同角色。

然而,顧問團的成功關鍵,不止於成員份量,更在於政府是否「接得住建議」。過往不少諮詢機構的建議流於紙上,未能落地。筆者建議應由特首政策組牽頭設立落地小組,針對顧問具體建議訂立時間表與成效指標,定期公布成果,提升透明度與問責性。

總括而言,第二屆特首顧問團的換血調整,反映了政府對創科產業的重視與對北都戰略的實化,亦預示政策方向正朝着實用、落地與前瞻轉型。唯有政府、顧問與產業三方攜手,構建實效導向的政策機制,香港方能在由治及興的階段中,於國家創科發展版圖中穩佔一席之地。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