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記者江鑫嫻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辦,清華大學天文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3日起對公眾開放展出。展覽分為「儀器和技術:繪製宇宙」「大數據的星空」「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行星之旅」四個部分,融科學探索和藝術詮釋為一體,將宇宙中真實、分散、抽象的數據,通過數字裝置、互動體驗、動態雕塑和前瞻性設計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走進展廳,觀眾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去思索生命的意義,去追尋138億年前的第一束光。

觀眾在參觀各類月球車概念設計及月面多功能平台概念設計。(記者江鑫嫻 攝)

今次展覽的展品既包含對人類與地球和宇宙關係的思考,又有對宇宙數據和圖像的可視化研究,還有對空間污染治理以及對未來人類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當代科學研究跨國界、跨學科高度協作的豐碩成果,又從不同維度構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敘事。

觀眾參觀巡星雕塑。(記者江鑫嫻 攝)

進入展廳首個映入觀眾眼帘的是一個科技感拉滿的巡星雕塑。藝術家使用SDSS項目的退役鋁板創作了有趣的動態藝術裝置,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啟發人們思考宇宙的運行原理。斯隆數字巡天(SDSS)是始於2000年的一項大型天文觀測項目,綜合應用數字成像、光譜及光纖技術,用於收集近處和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由於這種光線非常微弱,因此SDSS創造性地在望遠鏡的焦平面上使用了穿孔鋁板,每塊鋁板上有600多個與天體對應的小孔用來瞄準恒星,再通過光纖與光譜儀相連,可一次性獲得數百個天體的光譜數據。

南宋天文圖碑拓片。(記者江鑫嫻 攝)

現場還展示了一幅《南宋天文圖碑拓片》。此圖為南宋寧宗朝禮部尚書黃裳依據實測資料繪成星圖,星圖共刻1434顆恒星,還繪有赤道、黃道、二十八宿區線以及銀河的界線。此圖遠比歐洲同時期的星圖更為系統和完整,現代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機比對,確認其星位與現代星表高度吻合。

平行時空艙系列裝置作品。(記者江鑫嫻 攝)

交互裝置《宇宙碰撞》是一套交互式天體物理可視化系統,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望遠鏡採集的約500幅深空影像為數據基礎,藉助碟形頂投影、光學增強模塊等技術,使螺旋星雲結構、星系碰撞過程等天體現象可視化呈現。觀眾沉浸於重構的天幕空間中,既是一種信息體驗,也是一種沉思,將人類與宇宙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影像《光的考古學》數據取自「虛擬現實宇宙項目」天文數據庫,帶觀眾從地球開始,穿越時空,回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產生之時,直至138億年前神秘的宇宙起點。各種宇宙天體、大尺度的片狀宇宙結構、星星在這裏誕生和消亡,刷新觀眾對宇宙歷史的深度理解。展覽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北8展廳,展期三個月。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