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盈慧
很多人上了年紀之後,有嫌同輩話題欠新鮮,大都坦言喜歡結交比自己年輕一輩以上的朋友。
在希臘人普遍都有敬老精神時,蘇格拉底單憑他那把閃亮的鬍子,在廣場演講已吸引千萬年輕粉絲,可是今日年輕人能接受比自己年長近倍者的友誼之手,的確已不多見。
有說忘年交已止於上世紀前半葉,那一代人年逾古稀,甚至還喜歡報大三兩歲,因為知道人愈老愈得人尊敬。現代人剛滿花甲,染髮後還帶羞說:「年齡是我的秘密呢﹗」這時代,年輕人厭老,就是自己也怕老,甚至有人說︰「相隔5年,一個代溝。」
敬老故事多來自古代,杜甫說過︰「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粗看句子,還以為他只喜歡少年朋友,可是從他《壯遊》長詩中所說︰「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以及成年後那句「蓬門今始為君開」,開門不外邀請鄰家老翁來喝酒,才知道他原來只喜歡結交年長的朋友,而且33歲之後這種觀念還有過之。
他對比他年長11歲李白的交情便足以為證,李白有過一次和他「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之後,隔了一段日子不見李白,就一連3晚都夢見李白:擔心他在江南瘴癘染疫/擔心他舟船墮海亡/連冬日讀書時還是念念不忘李白;為李白思之想之懷之而作的詩凡十多首;可是李白從未給他和過詩(反而寫詩頌讚過比他年長12年的孟浩然),後人看了杜甫懷念李白的詩,都說李白忘情,對不起「攜手日同行」這個小弟。
怕也出於誤會吧﹗當時李白身在獄中,試問誰敢為囚犯傳和詩?再說,天生大情大性的李白,大概也不會刻骨銘心於偶然一次「醉眠秋共被」。
李白寫過「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杜甫應該明白這位兄長跟自己大不同調,李、杜交情畢竟不如白居易和元稹一樣靈魂相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