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大家都在寫蔡瀾,我似乎也應該寫一寫了。

儘管我與蔡瀾先生並不相識,僅知道他喜歡吃、喜歡寫吃食,我甚至連他的文章都未讀過多少,只偶爾在從前的電視節目中和後來的短視頻裏,看他的關於吃喝玩樂的談話,直至新聞鋪天蓋地報道他以83歲高齡離世。

前不久廣東清遠發生地震,我正在震源中,剛與朋友游完泳坐在岸邊休息,地震發生時被晃得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因為此前在別處經歷過幾次小地震,我站在泳池邊飛快地發給女兒的信息中冷靜地判斷了地震的大致級別,並未感到害怕,地震停止後我和朋友還留在原處,一面欣賞在碧波蕩漾外比平日更美麗妖嬈的夕陽、一面拍照留念,直到夕陽沉沒,晚霞散去,才與朋友告別淡定地回家。

因此,蔡瀾離世後,我唯一想起的是我看過的他在多次訪談中提到的,他某次在飛機上遇到強烈氣流時還在氣定神閒地喝酒,鄰座旅客卻很是慌張,後來鄰座旅客很不忿地問他:「你死過嗎?」他答曰︰「沒有死過,但我活過。」

普通人「活過」,在他們死了以後就僅僅是「活過」而已,我想我亦是如此,即便是自己淡定地活過,但是未來某一天,當我死後,少數摯愛的親友們才會真正悲傷一段時日,在其他人心裏大抵只是「死水微瀾」。而蔡瀾不同,他是名人,且是有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中最後離世的一位,一死就激起大波瀾。

我曾在香港文匯報的專欄中因霍金、紀梵希、李敖等名人的相繼離世寫過一篇《只有死亡最終讓劍戟無光》,對紀梵希與李敖死後還因各自的情感問題被人發文從各個角度說東道西地解讀很是感慨……多年過去,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多了一個「蹭流量」的熱詞,名人、名人隱私、名人醜聞等即是「流量密碼」。

蔡瀾在這些日是除了清遠地震後火遍全國的,地震時只顧「一心幹飯」的「小孩哥」之外最大的「流量密碼」,因而朋友圈和朋友間互轉的文章和各式視頻鏈接便充滿了蔡瀾。和我一樣並不認識、並不了解蔡瀾的很多,但他們在寫蔡瀾的時候,尤其是在罵蔡瀾的時候有一個共同點:所引用的資料都是來自對網絡評論的梳理,和一些新聞,或者舊聞。

中國古人有一句「蓋棺定論」,放到當下,大抵可以理解成因為「蓋棺」後才好放肆地「定論」,因為無論他們所「定論」的內容如何地蹭流量,「論」死人總比「論」活人要承擔的責任和要付出的代價少很多。據說蔡瀾先生離世後,他的《活過》賣得很火,他生前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人老了,就愛懷舊,還是多寫一些舊事吧﹗」我並不準備去看他的書。世間才子多,世間舊事亦多,蓋上一個棺,便要讀一本的話,我終究是沒有足夠的時間。

眼前一本約翰·班楊的《天路歷程》我讀了很久還未讀完,後來再有朋友和我談論蔡瀾,我便說,我們每個人在活過後都會死,都會面對最終的審判,蔡瀾也會。所以,該讓上帝操心的事,我們可以少一點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