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實習生 張媛媛 河南報道)當窯火在神垕鎮的鈞窯中熊熊燃起,鈞瓷的釉色在烈焰中悄然變幻,演繹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近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香港商報、香港經濟導報組成的港媒採訪團踏入這座鈞瓷之都,目睹鈞瓷藝術家們如何以創新之魂,不斷推進鈞瓷燒製技藝,改寫窯變規則,讓鈞瓷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綻放出獨一無二的釉色之美,成為世界陶瓷藝術中熠熠生輝的東方瑰寶。

創新突破 改寫鈞瓷燒製歷史
「黃金有價鈞無價,窯變神奇世無雙。」 這句流傳千年的諺語,訴說着神垕鎮與鈞瓷的不解之緣。位於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部的神垕鎮,自古便是鈞瓷燒製中心,見證其從唐代萌芽到宋代鼎盛的輝煌。如今,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孔相卿為代表的匠人憑藉創新工藝,發明梭式液化氣窯爐、開創升溫曲線操控法,突破 「十窯九不成」 的困境;同時恢復傳統釉色並創新數百種新釉色,任曉飛等年輕匠人則以設計賦能,大膽突破傳統,將鈞瓷推向別樣藝術境界。

記者們走進孔家鈞瓷的展廳,被釉色瑰麗的鈞瓷珍品深深吸引。在傳統觀念裏,普通陶瓷的顏色需工匠們憑藉精湛技藝預先精心調配,圖案也依賴匠人手持畫筆,一筆一划在瓷胚上精心勾勒繪製,且每個產品從設計構思到製作成型,都有着極為嚴格的流程與標準,力求達到精準統一。然而,鈞瓷卻打破常規,宛如陶瓷世界裏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孔相卿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介紹:「鈞瓷沒有固定的圖案繪製規則,無需人工刻意勾勒,它就像被賦予了神奇魔力,其圖案完全是在熊熊窯火中,歷經高溫的洗禮自然生成。更神奇的是,鈞瓷僅靠一個銅元素,無需額外添加任何顏料,就能在窯變過程中燒出如夢如幻、令人稱奇的幻彩效果。」

「古代先人認為鈞瓷窯變乃自然天成」,其實,它是高溫物理化學反應的結果。傳統窯爐不能滿足窯變的條件和環境,能否燒製成功僅憑工匠的經驗甚至運氣,於是出現『十窯九不成』的燒製常態。孔相卿決心改變這一困境。上世紀 80 年代,他自創窯口,投身北方古陶瓷仿燒事業,努力學習無機化學、礦物學、工程學等現代科學知識,並將其巧妙融入鈞瓷藝術構思與工藝改進中。孔相卿歷經無數次失敗與嘗試,終於發明並推廣鈞瓷梭式液化氣窯爐,開創鈞瓷 「升溫曲線操控方法」。這兩項重大技術成果,徹底改寫了鈞窯 「十窯九不成」 的歷史,讓鈞瓷燒製從依賴經驗與運氣走向科學精準控制。
在釉色創新領域,孔相卿同樣成果斐然。他不僅恢復研製出傳統的 「雞血紅」「桃花紅」 等古代鈞瓷釉色,重現古人智慧結晶;還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創新精神,先後研燒出 「銅系青藍釉」「銅系金紅釉」 等數百種釉色。2023 年公開的專利技術,更讓銅系金紅釉綻放出奪目光彩,將鈞瓷的華貴氣質推向新高度。
改變燒製規則 讓鈞瓷壺走向市場
「鈞瓷壺蓋燒製一直存在易變形、尺寸難精準的難題,這曾是制約鈞瓷茶器發展的一大瓶頸。」 孔相卿介紹道,為解決這一困境,孔相卿等多位匠人另闢蹊徑,創新採用 「二次規整法」。「具體來說,就是先將壺蓋燒得大一點,出窯後運用玉雕工藝打磨規整。」 這種創新方法跳出了傳統泥料和燒製環節的局限,從全新角度解決問題,一舉攻克技術難關。孔相卿認為,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體現了鈞瓷匠人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這種創新思維,為鈞瓷茶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鈞瓷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如今,滿大街的鈞瓷壺便是這一創新成果的直觀體現,該方法不僅解決了工藝難題,更催生出一條完整的鈞瓷壺產業鏈。

當下的鈞瓷茶器市場品類豐富多元,茶壺、茶盞、茶碗應有盡有,更不乏各類創意產品。相較於紫砂壺僅能製作茶壺、宋代建盞局限於茶盞製作,鈞瓷憑藉強大的可塑性和創新工藝,實現了茶器品類的全覆蓋,成功形成新產業。這種創新不僅讓鈞瓷真正走進市場,深度融入現代科技與生活,更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引領時尚潮流,讓古老的鈞瓷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設計賦能 傳統工藝煥發新生
在任曉飛工作室,鈞瓷創新以一種低調而扎實的姿態呈現。展架上,各種融入潮流元素的鈞瓷作品,無不彰顯着任曉飛對傳統工藝的創新探索。鈞瓷之美貴在色彩,任曉飛深諳此道,也因此踏上了不斷克服困難的創新之路。他日夜鑽研釉料配比與燒製工藝,先後研製出藏藍釉、星空釉等新釉色。其中,一款色若薰衣草的紫光釉茶具,以其浪漫柔和的色調與細膩質感,深受年輕人喜愛。「我希望鈞瓷能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成為他們表達個性與品味的載體。」 任曉飛在接受港媒記者採訪時說道。

山水釉鈞瓷作品更是任曉飛對傳統的大膽突破。傳統山水釉追求滿釉效果,而這裏的作品卻反其道而行之,上半部分大面積留白,僅在下半部展現窯變形成的山水紋理。窯火賦予的紋路或似層疊的山巒,或如流動的雲霧,留白之處與窯變紋理相互映襯,給人以想像空間,讓觀賞者不自覺沉浸在對山水意境的遐想之中。
從實用到藝術 展現傳統文化和外交理念
說到中國傳統器物,其設計與功能蘊含着古人的智慧與生活哲學。以小口器物為例,在中國古代,這類器物並非隨意設計,而是有着深刻的實用意義。古代的小口瓶,主要作為盛酒器使用。古代講究 「民以食為天」,器物主要圍繞飲食需求,或是酒器、食器,或是盛放東西的容器,就連祭祀禮器也具備實用功能,鮮少有純粹的擺設。
「如今許多瓷器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造型或抽象或具象。」 孔相卿說道,鈞瓷從最初滿足實用需求的器物,逐漸演變為承載文化與精神內涵的藝術品,完成了從實用到精神層面的華麗轉身,這種轉變不僅體現了時代的審美變遷,更彰顯了鈞瓷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如今鈞瓷更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交理念的重要載體。「我們深耕外交禮品設計領域十幾年,始終圍繞實用器符號進行創作,將『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一帶一路』的主題以及各類國際會議主題巧妙融入設計之中。」 他進一步介紹,鈞瓷在東盟博覽會議贈予東盟各國領導人的禮品設計中發揮了獨特作用。自第三屆至第十九屆,連續十七年的禮品設計工作,每屆均緊扣會議主題,以傳統器物為主要表現形式。鑒於東盟博覽會是中國與東盟 10 國共同舉辦的經貿交流盛會,呈現 「10 + 1」 的合作模式,禮品設計便固定採用 「10 + 1」 的結構。以第十九屆會議禮品設計為例,選用鈞瓷為材質,融入 「鳳凰鶴鳴」 設計元素,寓意天下太平,將 10 個象徵世界的荷葉造型與 1 個主題元素巧妙結合,精準呼應會議 「10 + 1」 的主題。這 17 件鈞瓷作品,每一件都圍繞主題精心雕琢,在展現高超工藝水準的同時,也讓人們從器物中清晰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交理念的深度融合,更成為傳遞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的重要載體。」 孔相卿強調,鈞瓷獨特的窯變藝術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些外交禮品成為了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