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一本重要的書籍,如何更好地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方寸真微集萬象 壽越千年存古今——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覽上,觀眾可以找到答案。作為一種高度安全的文獻保存方式,縮微膠片具備保存周期長、再現精度高等優勢,理論保存壽命可達500年以上。截至目前,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及成員單位累計拍攝古籍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珍貴文獻等各類文獻近20萬種,8000餘萬拍,其中包括「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多部國寶級典籍。展覽於7月1日正式向觀眾開放。

1982年,著名學者任繼愈在山東曲阜孔府,親眼目睹了珍貴文獻因歲月侵蝕而岌岌可危。他心急如焚,立刻上書中央,力主引入當時先進的縮微技術來搶救這些文化瑰寶。這個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簡稱「縮微中心」)應運而生。這不僅僅是一個機構的成立,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接力。

據介紹,縮微技術是將各類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拍攝成縮微膠片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縮微膠片長期無損保存、利於複製的特點,對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進行再生性保護,確保文獻的存藏安全和使用便利。
40年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就像一個「時光抽屜」,聯合全國25家成員館、19家資料館,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國的文獻搶救保護網絡,更是將近20萬種、8000餘萬拍的珍貴文獻定格在了小小的縮微膠片上。

展覽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承辦。以「奠基篇、奮鬥篇、成就篇、創新篇」四大板塊為結構,通過文獻實物、技術設備、歷史檔案、影像資料和沉浸式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面回顧了自1985年以來,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的帶領下,中國圖書館界在文獻縮微保護領域的實踐探索與重要成果。

展廳內,敦煌遺書縮微膠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縮微膠片、《貞觀政要》縮微膠卷等同時展出。以國際敦煌學的研究為例,縮微技術就發揮了重大作用。上世紀30年代,王重民、向達等遠赴英、法等國,拍攝並帶回1000餘種被斯坦因、伯希和劫掠的敦煌經卷照片,入藏北平圖書館。1957年,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將英藏敦煌寫本的縮微膠片與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寫本的縮微膠片進行交換。1979年,法國巴黎圖書館與北京圖書館互換館藏敦煌遺書膠片。2005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對館藏敦煌遺書進行了縮微拍攝,以此實現珍稀文獻的長期保存。憑藉縮微技術,中國國家圖書館成為世界上研究敦煌學的重要基地。
在推動技術創新融合方面,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也取得了較好成績。數轉模技術、多維光學存儲技術的探索和應用使得縮微技術已經成為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的理想技術保障。

展覽不僅展示傳統的縮微拍攝和沖洗流程,讓大家了解文獻是如何從紙張「穿越」到膠片上,還會介紹中國在縮微技術上的創新融合,例如,數轉模技術、多維光學存儲技術的探索和應用使得縮微技術已經成為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的理想技術保障。另據介紹,每一卷縮微膠片在入庫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四繞八檢法」質量檢查,確保它們能達到500年以上的理論保存壽命。
此外,展覽還特別設置了「膠片閱覽區」,觀眾可通過縮微設備直觀感受縮微膠片的真實細節,體驗這項被譽為「人類文明火種庫」的精微技藝,同時通過本次展覽進一步了解縮微技術在守護中華優秀典籍的重要作用,領略中華典籍的恒久魅力。展覽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六展廳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至7月31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