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滕紹駿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伴隨着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冉冉升起。那一刻,香港結束了156年的殖民歷史,開啟了「一國兩制」的新紀元。轉眼間,香港特別行政區已走過28個春秋。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回望,香港的故事既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轉型史詩,也是一曲動人心弦的復興樂章。

回歸之初的香港,曾瀰漫着疑慮與不安。一些西方媒體預言「香港已死」,國際投機資本虎視眈眈。然而,中央政府的承諾比金堅——「馬照跑、舞照跳」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國策。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時,中央政府堅定支持香港捍衛聯繫匯率制度;SARS肆虐時,內地與香港醫護並肩作戰;每當香港遇到困難,祖國永遠是堅強的後盾。這種支持不是簡單的「輸血」,而是尊重香港高度自治前提下的「賦能」。正如中環金融精英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離不開內地經濟的強勁支撐。
28年來,「一國」原則在香港社會深深扎根。從國安法的頒布實施到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體系日益完善。那些妄圖在香港搞「顏色革命」的勢力被依法懲治,街頭暴力成為過去時。更具深遠意義的是,國民教育逐步加強,國家意識不斷升華。如今,香港青少年不僅熟悉獅子山下的奮鬥故事,也能流暢講述大灣區的創新傳奇;不僅以粵語、英語為傲,也以普通話為榮;不僅關心本地事務,也心繫國家發展。這種認同感的轉變,正是「一國」根基穩固的最生動體現。
與此同時,「兩制」的奇葩在香港綻放得更加絢爛。普通法體系繼續運作,司法獨立備受尊重;新聞出版自由得到保障,文化藝術多元發展;營商環境全球領先,連續多年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評選中名列前茅。更令人振奮的是,香港的「兩制」優勢正與內地市場深度融合。前海、河套等創新合作區打破制度壁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要素便捷流動,「北部都會區」規劃開啟發展新空間。香港交易所推行「同股不同權」改革,吸引大批新經濟企業上市;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航天任務,香港學子加入國家極地考察。這些突破證明,「兩制」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了價值升華。
今天的香港,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由亂到治的局面持續鞏固,由治及興的動能不斷積聚。新一屆特區政府務實有為,抓住國家「十四五」規劃機遇,全力發展創新科技、文化藝術等新興領域。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視覺文化博物館等文化地標相繼落成,見證着香港從「文化沙漠」到「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華麗轉身。當香港青少年在國家支持下實現航天夢,當香港長者在內地醫保政策中享受實惠,當香港創客在大灣區找到廣闊舞台,「一國兩制」的優越性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福祉。
站在回歸28周年的門檻上眺望未來,香港的前景從未如此光明。作為國家「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節點,香港既能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也能吸引全球資源「引進來」;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香港既能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促進世界文明互鑒。只要堅持「愛國者治港」原則,確保「一國」底線牢不可破,「兩制」活力必將更加充沛。
香江廿八載,風華正茂時。香港同胞與內地人民一樣,都是中國夢的追夢者、圓夢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香港必將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讓我們共同期待:當「一國」根基愈加深厚,「兩制」之花必將香滿寰宇。
(作者為美國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