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剛到北京就收到沈芸寄來的兩本書,一本是記敘文《一個人和一群人》講述夏衍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一本是《南竹竿胡同113號》講述二十世紀下半葉,一條北京老胡同和上海老味道的散文集。沈芸是夏衍先生的孫女,兩本書都很好看,我先打開的是第二本,因為這本書講述的這座113號房子,和夏家在北京居住過的房子,和我有着極微妙的聯繫,容後再述。

沈芸在書中回望早已遠去的童年時光,屋頂長枯草,灰牆爬綠藤,地面有青苔,院裏養肥貓的城北舊事。裏面描述了她的爺爺夏和她的父親、姑姑家人,劫難之中的老祖母,鄰人余郎中、翟大媽、魏家人,還有通人性的大黃貓,我熟悉的穿城而過的24路公車,我常坐它從北京火車站去往北小街,其中的人情冷暖、柴米油鹽、守望相助的老北京胡同底色,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祖上杭州,生在蘇州,長在上海的沈芸,是隨着橘瓣糖、韭菜水餃、羊肉銅火鍋長大的,她對上海本家老味道的記憶不僅是弄堂、小樓,更有糖醋黃魚、紅燒蹄膀、火腿老雞湯、酒釀圓子,一樣樣紛然紙上,親切而精緻,摩登而古典,字裏行間滿是舊日時光裏的人間煙火。

有胡同中的北京、有老派人家的上海,一個冬至要吃的蜜蹄膀,就看得我恨不得馬上仿做一隻。她描述的是老派做法,沿襲着地道淳厚,不做一絲改變。一隻剔骨的後臀蹄,出水後要繩紮綁緊。黑木耳泡發好,桂圓剝好,紅棗洗淨。開鍋後,大火轉小火,加入木耳、桂圓。然後,3年陳黃酒,不可放料酒,要用廣東片糖,這都是關鍵,頭抽老抽,依次加入,一樣也不能少。 做這道菜,要花一個晚上,文火煲燉4個小時,每1小時給蹄膀翻一次身,燉到3個小時加入一把紅棗,再燒1個小時算是完成。這是道隔夜菜,這又是老派的講究,要等到第二天家人和客人吃晚飯,再用小火慢慢回鍋收湯調羹,將鍋裏的醬汁一點點澆上,不能着急,這活兒很累人,也一定要小火,否則蹄膀的皮是要黏鍋的。要在砂鍋底放上竹編的箄子,這塊竹箄子浸透了肉汁,用它可以撈一碗飯吃。終於上桌了,拆掉紮繩,用刀子割的一下子撕開,一股濃重的肉汁流了出來,再澆上香濃的醬汁……太誘人了,這樣的老派處處皆是。

一次和沈芸聊起往事,她講起她爺爺夏衍先生在北京的3個住所,我想起父親在北京也曾有一處居所,在北小街,就順口說了出來,萬萬沒想到的是,沈家後來住過的北小街46號,就是父親在北京的住宅。沈芸就傳來她保存的「房地契」,上面寫的原房主,豁然是父親的名字,這可真是要多巧有多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