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采穎(指導/陳鳳翔)

今年4月,有幸代表學校參加「一帶一路・與我何干」第八屆綜合能力比賽。活動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自我價值,更意識到年青一代在推動國際合作的不一樣角色。

絲路比賽 獲益良多

首次參加,做了大量賽前準備,對「一帶一路」有了基礎認知。從戰略高度的了解,來自比賽當天名人致詞,包括何力治「一帶一路」專員、「帶路先鋒」的陳智思榮譽會長和胡曉明榮譽主席、恒大何順文校長;進一步深入明白當中的四大範疇(絲路、灣區、創科與綠色)是在講座環節,各有著名學者(陳文鴻、莊太量、陳漢夫、馬駿等)深度解析。

全神貫注地聆聽着他們每一句話,除了協助贏取三甲外,更洞悉了絲路精髓,開啟了人生未來大門。

歷史鏡鑒 橋建共商

絲路的歷史,猶如一部生動的文明對話教科書。盛唐時期,唐太宗以「懷柔遠人」之姿開闢絲路,將長安打造為中國首個國際化大都市,成為了波斯商隊、粟特樂師、日本遣唐使匯聚之地。其允外邦子弟入國子監修讀的胸襟,恰似當代「一帶一路」獎學金機制的先聲。這種「以德服人」的交往智慧,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當代實踐中煥發新生——從唐長安的「胡旋舞」與絲綢貿易的興盛,到今日深圳的AI技術與東盟跨境電商的繁榮,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繁榮的核心密碼。

歷史早已證明:當絲路成為文明互鑒之橋,方能築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根基。這除了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指望。

講者啟蒙 點燃理想

何力治專員關於「民心相通」的闡釋、陳漢夫教授「科技為善」和何順文「利潤只是過程,社會責任才是終極目標」的箴言形成共鳴——這些思想火炬,讓我清晰認識到:未來的競爭不是單一個體的利益博弈,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價值創造。作為香港青年,我們的生涯規劃應當超越「小我」框架,將個人成長嵌入國家發展藍圖:在大灣區AI產業的浪潮中探索科技向善的可能,在東盟綠色經濟的藍海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擔當。

講義內容(online.fliphtml5.com/pkuyn/coue/)猶如時代鐘擺,提醒我們在「超級聯繫人」的獨特定位中,既要發揮香港國際視野優勢,更要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梁——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化轉型,讓低空經濟成果普惠於東南亞鄉村發展。這種將專業所長與社會所需緊密結合的覺醒,正是我們這代人應有的理想樣貌:以開放視野對話世界,以青年擔當點亮未來。

感恩栽種期待老撾

感謝「帶路先鋒」的精心籌辦與專家們的傾囊相授,讓我們在青春歲月裏埋下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種子。這場比賽讓我對人生方向有了全新啟發:「一帶一路」並非遙遠的國家戰略,而是每個青年觸手可及的時代舞台。

即將踏上《老撾絲路之旅》,期待親身見證中老鐵路催生的經濟帶,感受在國家協助下「陸鎖國」向「陸聯國」的蛻變。或許數年後,這片土地將迎來經濟騰飛,與我們的成長軌跡相互映照。

從賽場到世界,改變的是視角:當我們學會用全球視野思考「與我何干」,便已在心中搭建起通往更廣闊天地的「絲路」。未來之路,願以開放之姿對話世界,以奮鬥之態書寫屬於我們這代人的「一帶一路」故事。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