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國際調解院總部不久後將正式落戶香港,這不僅突出香港的國際地位,更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作為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地區,香港在國際法律與爭議解決領域擁有獨特地位。隨着世界進入多極化與地緣經濟博弈並行的時代,香港應牢牢把握「一國兩制」賦予的制度優勢,主動擁抱國際化,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更積極吸引更多國際組織進駐,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法律、金融與文化交匯樞紐的地位。
國際調解院的選址與落戶並非偶然,而是全球法治環境與國際治理需求變化下的自然選擇。調解作為一種非對抗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國際爭端解決手段,愈發受到國際社會青睞。從2022年起,中國與近20個立場相近國家共同倡議建立國際調解院,至今已有近60個國家參與籌備,包括多數「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反映出這項機構的全球吸引力與制度創新性。香港之所以脫穎而出,成為總部所在地,正是因其所具備的多重制度優勢與國際化特質,相信至少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香港是中外交往的理想落腳點
其一,香港實行普通法制度,與內地的成文法系形成互補,為處理涉及不同法律體系的跨國爭端提供了中立、靈活且具國際認可的法律環境。
其二,香港擁有大量熟悉中外法律制度、精通雙語的專業法律人才,並具備成熟的調解與仲裁機制。
其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貿易樞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能為國際組織提供完備的商業、金融、物流與基礎設施支持,為其運作創造良好條件。
其四,「一國兩制」讓香港既擁有特區的制度保障,又保留高度自治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便利,成為國際組織尋求中國接觸點與全球治理合作夥伴的理想落腳點。
國際調解院的落戶,不僅為香港帶來象徵性榮譽,更是實質性地拓展了香港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空間。一是有力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法治樞紐的地位。在美西方個別媒體刻意渲染「香港法治衰落」的背景下,國際調解院的設立無疑是對香港法治環境的有力背書,為外界釋疑解惑。二是為香港法律服務產業帶來升級動力,將吸引更多國際法律服務機構、專業人才與配套產業聚集,有利法律諮詢、金融保險、專業教育等多元產業鏈條,並進一步推動香港從區域仲裁中心向全球調解中心的戰略升級。三是提升香港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透過國際調解機制的運作與規則制定,香港可作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和平解決爭端的橋樑與平台,發揮「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進一步拓展其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尤其是在東盟國家和海灣國家的影響力。
助力國家參與塑造國際規則
無論從城市發展戰略、國際地位鞏固,還是從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角度出發,香港都應以國際調解院為起點,積極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戶。這方面,日本和比利時等國家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鑑。
以日本為例,作為亞洲最多國際組織總部的國家,日本外務省數據顯示,其境內已有39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以及約400個非政府國際組織,大多集中於東京。東京之所以能吸引大批國際機構進駐,除了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基礎設施外,更離不開日本政府長年將吸引國際組織作為城市發展與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政府不僅為國際組織提供理想辦公場地、稅收優惠與財政支持,還積極培養並推薦本國人才進入國際組織任職。日本至今有超過1,000名國民在聯合國及相關國際機構任職,其中近100人擔任高級職務,這一比例遠高於大部分國家和地區。
日本的做法值得內地和香港參考。強國既要有突出的經濟成果,也要積極參與塑造國際規則,爭取話語權。
同樣,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作為歐盟與北約的總部所在地,也因國際組織雲集而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重要城市。布魯塞爾幾乎每天都有國際會議與政界交流活動,其國際知名度與吸引力遠超其城市規模。這些城市的經驗說明,吸引國際組織不僅是軟實力的展現,更是對城市經濟、產業、就業、文化與教育的全方位提升。香港若可借鑒、學習東京與布魯塞爾的經驗,將吸引國際組織納入長期城市發展規劃,提供土地、財政、稅收、人才、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配套保障,並結合西九文化區、北部都會區等發展區域劃設國際組織辦公專區,將可形成良性的國際組織「生態圈」,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化水平與城市競爭力。
注入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動能
此外,吸引國際組織進駐香港,對中國整體外交與全球戰略布局亦具深遠意義。首先,這有助中國提升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與影響力。當前,中國在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中任職的人數仍偏低,尤其在高級職位上的佔比與中國的綜合國力極不匹配。通過香港這個國際平台,既可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與操作經驗的中高層人才,也可為中國籍專業人士提供進入國際組織的跳板,擴大中國代表性。
其次,這有助於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爭取。以金融領域為例,西方國家在戰後通過設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牢牢掌握全球金融秩序主導權。中國近年來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新型金融機構,意圖補充甚至改革現有國際金融秩序。未來香港若可創設更多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呼應的國際金融、經濟、技術組織,結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將有助於推動全球治理向更公平、包容與多元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將為香港帶來新一輪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動能,進一步鞏固其作為東方之珠的國際地位。
當然,要達成上述目標,香港還需在政策層面積極配合,並做出更具遠見的前瞻部署。
其一,特區政府應考慮設立由行政長官牽頭的「國際組織發展辦公室」或跨部門專責小組,統籌國際組織的招商引資、人才培養、土地配套、稅務優惠等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辦事效率與吸引力。
其二,特區政府可借鑑日本經驗,推動「國際組織人才育成計劃」,鼓勵本地高校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開設實習、交流與定向培訓課程,並提供獎學金與語言支援,培育具全球視野、跨文化能力和多語言能力的年輕專業人才,打造未來的國際事務骨幹。
提升城市知名度 貢獻全球治理
其三,特區考慮應加強與中央政府、駐外使領館、以及國際組織總部的溝通協調,爭取更多總部、分支機構或區域辦事處落戶香港,並主動承辦國際會議和多邊論壇,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聲譽。
同時,香港要善用外交平台、國際媒體與海外宣傳渠道,全方位講好香港堅持法治、擁有高素質人才與制度優勢的真實故事,重塑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正面認知,為吸引國際組織落戶創造良好輿論與信心環境。
總而言之,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是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開端,也是一個值得珍惜與放大的機遇。面對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與區域經濟格局重組的時代浪潮,香港應主動出擊、未雨綢繆,將吸引國際組織作為鞏固自身地位、服務國家發展、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支點。透過制度創新、政策支持與人才培養,香港完全有能力成為亞洲乃至全球國際組織集聚的新高地,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也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一國兩制」實踐提供更加鮮活的成功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