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近期,多個技術行業再次響起「請人難」的警號。據悉,政府將啟動新一輪輸入技術外勞計劃,涵蓋升降機維修、冷氣技工、飛機維修、建造工人等8個工種,預計首階段可引入1萬人,申請人年齡上限亦放寬至40歲。面對工程進度延誤、服務供應不足的壓力,此舉雖可緩解業界燃眉之急,不過外勞並非萬能藥,解決技工荒的根本之道,仍需落實本地人才培育。

根據政府2023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到2028年,本地勞動人口僅略升至約356萬人,卻無法填補整體人力缺口,屆時預計短缺將擴大至18萬人,當中約三分之一是熟練技術工人。建造業、升降機維修亦出現青黃不接現象,以電梯業為例,每年新增電梯逾千部,卻僅有150至160名學徒晉升為技師,維修人手捉襟見肘。若不及早補充人力,香港的基建、民生工程和航空樞紐地位恐將受到威脅。

問題是,輸入外勞雖可迅速止血,但若缺乏制度設計與社區配套的支撐,最終或會激發新的社會矛盾。事實上,本港土地資源緊張,房屋成本高昂,對來港技工與其家屬而言,居住開支壓力甚大。近日內地網民在社交平台分享在港租屋實況,單人月租逾1.2萬元,三口之家更需2萬元以上。若收入未達3至4萬水平,來港生活難免入不敷支,生活將捉襟見肘,影響留港意願。

更甚者,部分外勞宿舍因缺乏規劃,引發社區問題。例如大嶼山澄碧邨被改作外勞宿舍後,居民投訴衞生惡化、治安及水電供應不穩。故此,若將來更多技術工人集中輸入,政府須及早規劃集中宿舍區,並加強居民溝通與管理機制。

此外,專業質素亦不能妥協。以升降機及飛機維修為例,這些工種不僅涉及技術,更關乎安全,一旦出錯,後果不堪設想。故此,政府應設立嚴格認證機制,要求相關人員亦必須通過本地認可考核,確保技術與操守達標。同時,政府亦須主動公開技術清單與行業短缺數據,以回應勞工界對就業被取代的憂慮,保證輸入人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然而,最值得深思的,仍是本地技術教育的結構性缺口。近十年職業教育報讀人數持平甚至下跌,青年人普遍視技工工作為「冇前途」、「辛苦低薪」。但事實上,不少技術職位薪酬穩定、有晉升空間,亦具國際認可。例如飛機維修技術人員,在中東與東南亞市場頗受歡迎,只要訓練制度嚴謹、學歷受肯定,絕對能成為優質出路。

技工荒的癥結不在於「請唔到人」,而在於大家是否願意為技術工種投資人才。要扭轉行業形象與吸引力,政府應強化職業訓練局與業界合作,擴大「職學雙軌」模式,讓學生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提升實務能力與職業歸屬感。尤其航空、機電、樓宇設備等領域,可考慮設立「技工學士課程」,打破「技工無學歷」的刻板印象。

其次,鼓勵企業設立透明晉升制度,從學徒到技師、再到監督級別,並設「技術經理」崗位與管理層銜接,讓青年人看到上流空間。政府亦可透過津貼鼓勵聘請見習技工,加快培養人才。

輸入外勞不是壞事,但它應是「補短板」而非「取代本地人」。真正可持續的人才政策,不能只靠統計表上的「一萬配額」,而要從居住空間、學習管道到城市文化全面考慮。否則,輸入再多技工,也只是杯水車薪,反成社會不滿的導火線。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