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宇
政府日前公布由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牽頭推行的首階段9個旅遊項目,涵蓋文化、歷史、自然、藝術與本地品牌等多方面,不僅回應旅客對「有港味」與「特色深度遊」的期望,更具潛力讓旅遊成為拉動地區經濟、推動消費的核心引擎。作為疫後旅遊業復甦的重要一環,這些舉措無疑注入一劑強心針,但要真正推動旅遊經濟,關鍵在於如何深化體驗、提升品質,使到旅客「樂而忘返」、願意「一來再來」!
回顧過去,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或「美食之都」。然而,隨着新世代旅客偏好轉變,「打卡式旅遊」已逐步被「深度體驗」、「文化沉浸」等方式取代。「特色社區深度遊」如中環舊城、九龍城「光影之旅」、四山綠色旅遊等新項目正好切合此趨勢,讓遊客能夠「行街」之餘亦可了解本地歷史、文化與生活面貌,值得肯定。
與此同時,是次旅遊熱點計劃還提出應用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技術,例如,舊油麻地警署設置擴增實境技術照相亭,利用VR技術讓遊客置身經典電影場景,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這正是旅遊科技發展的方向。
不過,現階段構思仍偏重硬件翻新與景點串聯。要進一步提升旅遊質素,必須深化內容設計,例如加入故事導賞、情境展覽、互動裝置等元素,讓旅客透過代入角色的方式,亦能深入了解香港文化。以九龍城寨為例,除了展示電影場景,還可以設計模擬昔日城寨生活的空間,配以地道街坊小食與沉浸式導覽,讓旅客透過味覺與視覺「重回城寨」,真正感受本地文化。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動旅遊數據平台建設,整合旅客流量、行為路線、熱門景點等資訊,作為日後資源分配、行銷策略與路線優化的依據。這不僅有助提升管理效率,更可推動智慧旅遊與精準營銷,令資源投放更具成效。
而事實上,不單只旅遊景點與行程規劃,旅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出入境體驗。近年,香港入境處積極引入全新的容貌識別e-道服務,旅客無需出示證件或手機二維碼,僅以面容即可完成入境手續,整個過程需時7秒。目前,此項技術已於合資格的兒童擴展應用。
筆者認為,在高峰假期期間保障旅客可迅速過關,是數碼政府建設的良好示範。未來應逐步普及此技術至更多出入境口岸,並考慮向訪港旅客開放此項便利服務,例如設立「智能過關專道」,結合訪客手機預先登記及旅遊大數據管理,提供無縫出入境體驗。這將提升旅客對香港的整體觀感與便捷度,有助鞏固本港作為亞洲旅遊樞紐的地位。
旅遊熱點的建構不應止於硬件提升,更應積極培育「故事導賞員」、文化義工與青年旅遊大使等社區參與者,讓旅客透過人與人的交流,感受城市的溫度與記憶的同時,亦能帶動更多地區居民投入旅遊經濟,推動就業。
香港旅遊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單靠購物與打卡已無法支撐長遠發展,必須朝着「體驗經濟」與「文化深度」並重的方向邁進。是次9個項目無疑為業界注入信心,但仍須持續優化路線規劃、營運模式與宣傳策略,並將成功經驗複製推展至更多社區與地點,真正做到「人氣聚、財氣旺」,讓旅客留下的不只是照片,而是難忘回憶與深刻體驗。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