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2025年5月19日,《紐約時報》發表「一個屬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一文,聚焦中美發展軌跡對比,引發國際輿論對全球格局變革的熱烈討論。文章以中美在科技、產業與政策層面的反差為切入點,既肯定中國十年發展成就,也暗藏對「捧殺」風險的警示。
一、痛批連任川普政府:美國最終成為嚴重衰落國家
文章直言,「當歷史學家回顧時,他們很可能會指出,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的前幾個月是中國拉開距離,把美國甩在後面的分水嶺」。文章尖銳批評,特朗普對中美貿易戰「沒有實質成果的暫時休戰」沾沾自喜,暴露了美國「在與中國那更關鍵的戰爭面臨慘敗之際,卻目光短淺關注無關緊要小衝突」的根本問題。
文中更嚴厲指出,「特朗普正在大肆破壞美國力量和創新的支柱」。其關稅政策危及美國公司進入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的機會;削減公共研究經費、削弱大學,迫使優秀研究人員考慮離開美國;試圖縮減清潔能源和半導體製造等技術項目,並在全球多地消耗美國軟實力。正如文中質問,「特朗普似乎甚至沒意識到中國構成的威脅有多大」,其執着於關稅的短視之舉,正「積極破壞美國強大之本」。

二、讚賞中國十年蛻變:由中國主導的世界更快到來
文章觀察到,中國發展軌跡與美國形成鮮明反差。「在鋼鋁、造船、電池、太陽能等多個行業,中國的產量已經位居全球首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製造業的45%,接近一半」。今年3月,中國宣布成立一萬億元的國家風險投資基金,對量子計算和機器人等尖端技術進行長期投資,並增加公共研發預算,展現出對未來發展的強大決心。
文章列舉多項成果印證中國發展成就:中國初創公司深度求索推出AI聊天機器人,打破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想像;比亞迪去年全球銷量超過特斯拉,2025年3月市值超福特、通用和大眾總和;2023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在華為突破性進展引領下,中國正打造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文中強調,「中國在這些領域和其他重疊技術方面的優勢正在創造一個良性循環,多個相互關聯領域的進步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凸顯中國發展的蓬勃動力。
三、補充文未全面演繹:全球大片地區消滅美國軟實力
1.科技霸權反噬:特朗普政府對華為升騰AI芯片的全球封殺,不僅未能遏制中國科技進步,反而加速國產替代進程。華為海思自研芯片、寒武紀等本土AI企業崛起,印證《紐約時報》「中國正構建不依賴美國的技術體系」的判斷。
文章指「全球大片地區消滅美國的軟實力」,或應補充以下三點:
2.教育軟實力流失:美國收緊國際學生政策,限制頂尖高校與中國合作;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要求現有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這些都導致自身科研人才斷層。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STEM領域國際博士生申請量同比下降23%,而中國高校同期吸引海外學者數量增長17%,形成「人才逆向流動」。
3.傳媒公信力崩塌:特朗普政府打壓「美國之音」等傳統媒體,5月15日特朗普解顧近六百人,翌日再準備出售其大樓。取而代之,推崇「自媒體式隨意發聲」,致使美國國際傳播力下滑。反觀中國,小紅書、抖音等平台通過生活化敘事走向世界,意外開闢國際傳播新路徑。
4.金融資本用腳投票:特朗普第一任期對中概股的嚴苛監管(如三年內提交合規稅務報告),與拜登政府把大量中資列入美國多部門近年來將多家中國企業列入「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財政部)、「未經核實清單」(UVL,商務部)及「中國軍工複合體清單」(CMIC,國防部)等等,最終只會迫使寧德時代等企業轉向香港上市。2025年港股IPO融資額超600億港元,中概股回流趨勢顯著,疊加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國資本市場正成為全球資本「避風港」。
四、總結
作為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中國世紀論」真的「比紅更紅」,或可能是愛之愈深,則恨之愈切。然而,文中描述很到位:不管自由市場倡導者們是否認可,「以國家為主導的中國體制」其持久實力現在已經不可否認,它可以隨意轉向、改變政策和重新分配資源,以「服務於國家的長遠利益」。相比較美國四年一任的總統「目光短淺」及其任意妄為,「美國可能最終會成為一個嚴重衰落的國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