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體育電視節目製作是一種創作,製作人和導演各自擁有不同的創意理念和拍攝手法,重點在於如何將整個比賽故事有效地呈現給觀眾。有些導演會細心研究最佳拍攝角度,努力將比賽內容有序地交代出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比賽故事。然而,也有製作人認為現場觀眾就是在場上觀賽,並不需要特意分鏡頭次序來告訴他們比賽故事,因此每位製作人和導演的創意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創意本身並沒有標準,雖然如此,但觀眾對最終製作出的畫面片段的感受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主觀的評分,而客觀上,節目製作還是要看「硬件」。

過去,世界各體育總會或大型賽事的主辦方會發出廣播製作要求指引,要求競投地區在廣播製作上遵循特定標準,包括攝影機的數量、位置及角度,以及如何協助各地電視台的轉播需求。此外,評述區、記者拍攝區及新聞發布室的設置也有明確要求。最近,國際籃球聯會發出指引,對場地的新聞發布會布局提出具體要求,例如主席台的高度和記者席的配置等,這些標準的建立是為了提升整體的製作質量。基本上,世界各體育總會在硬件設施方面的要求大多數地區都能夠達到,因為這些要求通常會在申辦賽事合約中明確寫明,若未達標則可能在下次申辦時被扣分。然而,儘管硬件達標,操作硬件的還是有血有肉的人,這些製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卻不一定理想。

在世界大同的影響下,各地的大型體育活動往往可以不用本地製作團隊,有資源的話何不從外地聘請專才,甚至外判整個製作,所謂「讓專業的來」呢?但這也是造成本地製作人員經驗不足、實習機會有限,或對體育知識的認知不夠深入的主要成因。因此,許多大型賽事及體育總會發現問題後,開始自組製作團隊去到現場進行製作,以確保廣播水平的穩定,也是為了更長遠的製作節目發展。

香港有份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日前,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賽區的媒體中心將設置在上環海旁的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內設國際廣播中心(IBC)及新聞中心(MPC)。身為體育製作人,香港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國際級的媒體中心(MMC),讓人倍感驕傲。期待全運會期間,能夠招待來自全國各省市及世界各地的媒體,這也是香港體育製作人講述香港體育媒體故事的良機。希望透過這次盛會,能夠展現香港的專業水平和創意,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