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香港年輕人自尋短見的情況似乎愈演愈烈,政府已不再公布「自殺」的數字。傳媒亦很合作,較多淡化為「有人高處墮下」,畢竟「跳樓」是本地較多見的自殺手段。2025年5月剛過了一半,先後有小學老師和學生不幸離世。年輕英文科女教師在校內高處墮下,11歲女生則留下遺書後在家中廁所自縊。

「現場消息」指出,不排除女教師因工作壓力而輕生。另一方面警方檢獲女童的遺書,相信受家庭壓力困擾而上吊,這壓力看來十之八九來自學業。

我們應該要問:小學變成個什麼樣的處所?教書的、就讀的都遇上了可以致命的生活壓力。是教育事業出了毛病,還是社會環境和風氣出了毛病?

記得筆者上小學的時候,所有老師都說自己每天「返學」,今時大中小學教師十之八九說自己每天「返工」,這是否意味着許多前線教師的心態都變得將「教學」當為「一份工」,而不再是什麼「百年樹人」的大事業?

不少中國內地的朋友認為香港的基礎教育各方面都比較優越,恐怕有霧裏看花之弊。或許此地英語教育會比內地勝了幾籌,但是英語作為國際化語言的地位,正在斷崖式下降!二十一世紀中國小孩學得再好的英語,也無法成為日後找到高薪厚職的保證。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揭示漢語的高效必然要全面地、徹底地輾壓英語。說不定漢語很快就會取代英語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通用語言。

小學生還未投身社會、進入職場,上學讀書就是他們現時「任職」的工作。老師工作過於繁忙、學生亦稱同病,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人生沒有交集的師生,其實可以同被視為死於職場才有、但卻屬另類的「過勞死」。「過勞死」源於日語,是因職業性過度勞動,導致長期嚴重精神體力透支後,心臟病發或中風而致突然死亡。今天香港這一對小學師生只是提前主動終結生命,如果過勞不改,結果可能仍逃不出突如其來的「過勞死」。

近年經常聽到專家說年輕人自殺是沒有任何先兆,這個潘某人卻未敢苟同。年輕教師和學生經歷長期「工作過勞」,校長、管理層老師、班主任、家長等「持份者」(這時Stakeholder用此譯法倒是恰當)焉能無知無覺?

學生上課、補課、興趣班、課外活動……叫人應接不暇,又不是考狀元,何必如此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