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最近,筆者與熱心社區服務的朋友們聊天,他們當中,有人在天氣轉冷或大時大節時,都會定期為某些地區的露宿者「送暖」,把不同的物資贈予他們,筆者好奇當中原因,朋友表示這既是出於助人的考量,也是顧及到露宿者(下稱為無家者)在社會極為弱勢,更需要幫助。為何香港作為已發展地區,總是未能解決無家者問題?當中的政策措施,又是否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在現屆政府上任時,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就計劃在各社區進行清潔大行動,處理各衞生黑點、環境和市容等問題,當時有傳媒報道,在北角、銅鑼灣等多處黑點,有不少無家者在霸宿,其實政府相關部門會進行清理,只是每次清理完,無家者很快又會回到原處擺放物品及繼續露宿,形成了一個「清理、搬回原處」的循環。

當時,有當區居民指出,他們也同情無家者的遭遇,只是衞生及阻街問題持續多時,而且雜物越積越多,始終影響到居民生活。筆者在網上看到一份多年前的無家者研究,其實不少無家者並不想「無家」,部分是出於失業、貧窮等理由,令自己變成無家可歸;要解決問題,除了安排就業,協助住宿也相當重要。

問題來了,香港地少人多,不少居住在劏房的基層輪候公屋多年仍在等待,還有足夠的房屋或宿位安排予無家者嗎?根據2023年7月的立法會文件,截至當時為無家者而設的緊急及短期宿位共有626個,當中果是資助宿位,更只有228個;有社福機構的代表曾指出,即使露宿者入住資助宿舍,亦會受限於政府的硬性規定,留宿最多半年便需搬離,在不能儲錢和上樓的兩難下,會再次陷入露宿的惡性循環。

按照多年前的大學研究,經濟差、失業率都會影響無家者的人數,其實不少無家者都有強烈的工作意慾,如是針對青年及失業貧窮的無家者,應將協助他們找到工作、加強工作穩定性,之後再提供「上樓」及其他支援服務。

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如果露宿時間越短,會比較容易協助他們走離露宿的生活,筆者認為,現時本港失業率低,而除了公屋供應正在增加外,其他類別的房屋例如簡約公屋、臨時過渡房屋也在增加,政府以至社會各界,絕對有條件更好地支援無家者。相關部門可以更好地制定「就業 + 住屋 + 社福服務」的無家者政策,助無家者走出困境,重投正常生活。還記得在一套講述無家者的電影,一個有個性的社工主角,表示要尋找「圈外的羊」(無家者),我們不但要找到「圈外的羊」,更要幫助到他們,令他們重新生活,自力更生。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相關閱讀

青衝芝齡|社區服務能幫盡幫 「買得好」減輕居民負擔

責任編輯: 李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