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朝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刻下正率團訪問中東國家卡塔爾及科威特,不僅深化香港與中東的雙邊合作,更為中國與中東的經貿互動開闢了新路徑。此次訪問不僅簽署多項關鍵協議、首次有內地企業家參團,更通過政策突破(如免簽安排)和文化交流,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獨特角色,進一步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中外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
突破性政策:免簽促進雙向互動
特首此行宣告香港與卡塔爾實施互免簽證30天,取代原有的落地簽安排。直接降低了兩地商務往來和旅遊成本。根據卡塔爾旅遊局數據,2023年卡塔爾接待國際旅客約400萬人次,而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每年出入境旅客量超過5,000萬人次,免簽政策有望使兩地客流量在短期內各自增長20%以上。
35項合作協議:多元領域深度綁定
此次訪問已經簽署的35項合作備忘錄及協議,覆蓋金融科技、綠色能源、法律協作等關鍵領域。
金融合作:卡塔爾主權基金(QIA)管理的資產規模達4,750億美元,與香港資本市場的對接將為中東資金進入亞洲提供高效通道。
科技創新:三方(香港、內地、卡塔爾)簽署的金融科技意向書,聚焦Web3與人工智能,香港的數碼港和科學園已聚集逾2,000家科企,可成為技術輸出樞紐;港深穗科技走廊更已經連續多年位列全球創新實力第二名,實力強大。
物流便利化:兩地海關簽署「認可經濟營運商」互認安排,預計可縮減貨物通關時間30%,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中東商品進入大灣區的門戶角色。
文化教育:軟實力鋪墊長遠合作
香港大力推動伊斯蘭藝術展覽及擴大清真認證(現有170家餐館、60家酒店及景點),不僅吸引中東旅客(2023年訪港中東旅客同比增45%),更通過教育合作(如4,000名「一帶一路」國家在港學生)培養未來經貿紐帶人才。
特首這次出訪中東進一步讓海灣國家看到香港的能量。如香港擁有全球第三大美元外匯交易市場及亞洲最大債券市場,2023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106萬億元人民幣,可協助中東主權基金(如阿聯酋ADIA、沙特PIF)通過債券通、ETF互聯互通等機制投資內地新能源與基建項目。
綠色金融:市場前景宏大
另一方面,內地企業在中東承包工程額已佔全球市場60%,香港的專業服務(法律、仲裁、會計)可為這些工程提供風險管理、財務統計和法務支持,尤其是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法院已與香港簽署司法互助協議。
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優勢,2023年綠色債券發行量達805億美元,亞洲第一,更可全方位對接中東「2030願景」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沙特NEOM新城計劃需籌資5,000億美元,香港的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逾1萬億元)和ESG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可成為關鍵的融資平台。
更令人振奮的是,香港計劃在沙特利雅德增設經貿辦,與現有的迪拜經貿辦形成「雙樞紐」,覆蓋海灣六國(GDP總量達2萬億美元)。此舉可複製香港與東盟的合作經驗,在未來5年內將香港—中東貿易額從目前約250億美元提升至500億美元。
香港巨大能量將日益展現
最後,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一系列數字,看到香港在中國與中東經貿合作中的巨大前景:一,中東佔全球原油儲量48%,而中國作為最大能源進口國,香港的離岸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地位(2023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倉庫90%設於香港)可優化人民幣定價機制。
二,中東主權基金目前在亞洲配置比例不足5%,而歐洲佔比30%,可見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還遠遠未能在中東發揮應有功能。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李家超此訪既是香港「由治及興」後的主動外交突破,更是國家整體中東戰略的組成部分。在中國與中東共建「立體式合作生態」的進程中,香港的金融能量、專業服務水平與文化包容性,將日益突顯其戰略價值。
(作者為四川省政協委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