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復生
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的懷石料理(Kaiseki),將美食與藝術糅合一體,不止在日本流傳,更盛行至世界各地標榜美食文化的都會,尤其緊貼日本潮流的香港,懷石料理已成為眾多喜愛日式食品一族的「必吃」。
懷石料理源自禪宗文化,烹調的程序愈少愈好,調味清淡,擺設精緻,強調四季變換的菜式。但原來矜貴背後的傳說,卻相當簡樸。相傳很久以前在日本的一座寺廟,由於冬天糧食短缺,和尚們為了抵禦飢寒交迫,於是把石頭烤暖,抱於懷中取暖,因而得名。
懷石料理當初是寺廟裏果腹的簡樸輕食點心,並不像現今般奢華,其後慢慢演變成宮廷貴族的美食。懷石料理已發展成為日本最高級的Fine Dining,原來是由中華料理衍生出的一個獨特支派,深受禪宗文化影響,用餐較一般江戶料理更講求節奏、禮俗和故事性。有些人會將懷石料理等同廚師發辦(Omakase),但其實兩者在許多方面都存在着差異。
懷石料理的11道上菜順序和食物要求:八寸、向付、御椀、烤物、焚合、醋物、蒸物、食事三神器、水物——許多人聽到11道菜有點嚇怕,但懷石料理講究不浪費、不留剩菜,所以每道菜的設計分量都是小巧的一人份,可以直接入口,且不用吐出骨頭和魚刺,容易咀嚼。
廚師對溫度控制也有嚴格要求,特別是熟食,要做到冒煙,微燙,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凍,味道講求酸、甜、苦、辣、鹹、淡,務求力臻最完美的飲食體驗。
母親節晚飯,跟媽媽和兒女們又到我們熟悉的日本餐廳,一起品嘗懷石料理,這間已在港開設30餘年的日本餐廳,早於1830年已在日本推出高端美食懷石料理而見稱,是日本國寶級的百年名店,上世紀九十年代進駐香港後,亦以其傳統手藝及精緻擺設,吸引着無數美食愛好者。
順應香港生活的快速節奏,他們將原來的11道菜,改良為8道菜,同樣配以美輪美奐的瓷器、漆器、陶器,盛載美味佳餚。每道菜的擺設優雅精巧而充滿禪意,活像藝術品讓人捨不得吃掉,我們也仿效年輕的「手機先吃」一族,將廚師的心血結晶,化作照片留念……這晚,洋溢着一片歡笑讚賞聲,時間不經意地溜走,但願為人子女,緊記天天都是母親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