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已無庸置疑,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的興起,從ChatGPT、Midjourney、DeepSeek等應用橫掃全球,讓大眾親身體驗到AI的便捷。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加上早前已預留30億元推行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對推動AI技術應用的決心。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早前在活動中指出,本地開發的語言模型「港文通」已在政府內部落地應用,協助文書處理,至今超過1.2萬名公務員使用。上述事例足以證明,AI不再只是實驗室的產物,而是正在改變社會大眾工作和生活的工具。

這些投資與應用固然是好事,但若要真正建立一個具有競爭力的AI生態系統,單靠技術投入與產業應用並不足夠。筆者認為,最核心的一環,是從教育層面出發,為下一代培養掌握與善用AI的能力。立法會原訂討論無立法效力的議員議案,提出研究改革中小學課程架構,能否適時應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有關議案正好提供契機,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是否已為AI時代作好準備。

雖然政府近年積極推動AI教育,教育局曾撥款資助學校採用AI教學工具,不過根據筆者觀察,目前本港中小學在AI教育方面多以課外活動或選修課形式出現,整體仍處於「自由發展、百花齊放」的階段,欠缺一個系統性框架,而且各校課程內容差異較大,導致學生難以建立全面AI觀念。

若香港真有志於發展創科,筆者認為不妨參考海外先行示範,借鏡更完善的AI教育路徑,及早為下一代灌輸AI基本知識。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於2017年推出「AI Singapore」國家計劃,並精心設計了針對不同年齡層的AI學習課程,包括「AI for Kids」項目聚焦小學階段,通過遊戲化課程和互動工作坊,讓學生掌握AI基本概念;而「AI for Students」則為中學生提供免費的AI核心教材、在線論壇,連結科技企業專,務求搭建起師生與行業專家直接交流、實踐的平台,助力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德國同樣強調學生須分階段使用AI,例如,該國的「常設科學委員會」規定小學避免文本生成工具,以培養學生閱寫能力;8年級起可將AI作為寫作輔助工具定期使用;高等教育階段則無限制。

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香港亟需突破現狀,構建符合自身特色、具階段性的AI教育發展藍圖,例如,於小學階段開設AI通識課;於中學階段推動使用AI工具的跨學科專案式學習,並在高年級推行基礎編程與機器學習課程,從淺到深入,階段性地提升學生的AI基礎知識。

此外,政府亦須構建「產學研教」協同的教師發展體系。舉例來說,教育局應與大學、企業和研發機構合作,開展教師AI教學法培訓,建立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避免各校重複開發,提升教學效率與質素。同時,政府可考慮在現有40億元預算基礎上,設立專項「AI教育發展基金」,支持學校課程研發、教師培訓及設備升級,定期評估成效。

在政府與學校之外,本港多個社團與機構亦積極開展AI培訓。以工聯會進修中心為例,2024年便推出多項實戰工作坊,包括「人工智能ChatGPT全方位職場應用」、「人工智能AI一鍵生成網頁、遊戲、APP」、「AI自動生成影片剪輯」等多元課程。政府可以加強合作,為更多青年和在職人士提供靈活學習機會,彌補學校教育在專業技能訓練上的不足。

AI浪潮已勢不可擋,如何在全球AI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取決於資金和技術,更要從教育根基出發,培育兼具技術專長的創新型人才,方能將「搶人才」的戰略構想轉化為推動城市永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