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覆舟嘴

網媒Channel C陷入財困全面停擺,事件充分反映黃媒生態中資金黑箱、管理混亂與道德綁架等荒誕現象。這場鬧劇不單只揭示所謂「另類媒體」的虛偽,更撕破了記協「選擇性維權」的遮羞布。

事實上,Channel C的運作問題早有先兆。該平台成立於2021年,其核心班底普遍來自已結業的《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等媒體,標榜報道生活與社會議題,實則延續煽情立場,夾帶情緒式敘事,務求煽動和抹黑特區政府。過去三年,Channel C經營從來不透明,財政狀況撲朔迷離,而且屢傳財困,例如,前年曾公開「告急」,自揭每月開銷超過60萬,收入僅得25萬,繼而高喊「捱得過去就再做落去」,靠觀眾情緒打「同情牌」吸金。而最令人咋舌的是,Channel C母公司涉嫌以虛報資料騙取政府百分百擔保貸款,導致賬戶遭凍結、公司被債權人接管,而該平台未有反思自身惡行之餘,還呼籲觀眾「根據自身情況」續訂,令人質疑是否另有所圖。

據知,Channel C的29位前線員工慘被停工,合共欠薪66萬港元,面臨失業與財政困境,惟求助無門。其中一名受影響員工、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港聞部多媒體製作主任陳朗昇,近日頻頻於社交平台發文「搲撈」,更在其44歲生日前夕發帖「賣慘」,指自己陷入半失業狀態,公開表示「如果大家有工介紹,當然歡迎搵我」云云。然而,陳朗昇身為公司高層,難道對整體財務問題一無所知?熟知記協運作的他,為何不主動向記協求助呢?如今以情緒式求助遮蓋真相,又是否想模糊被追究的責任?

更令人側目的是,向來高舉「捍衛記者權益」旗幟記協選擇「冷處理」。根據記協副主席梁耀聰的說法,記協有「主動了解情況」,但「未有接獲求助個案」,故暫不作行動。此話看似合理,實則荒謬。記協若真以保障記者權益為己任,難道非得員工逐一提交求助表格,方肯主動聲援?

既然事件已由多家媒體報道,情況嚴重且涉及數十位行內同業,記協理應即時發聲關注,甚至發表聲明呼籲母公司盡快解決拖糧問題,維護記者的基本勞工權益。遺憾的是,記協至今連一句「密切關注」也懶得說一句,更遑論實質支援,實在讓人齒冷。

其實,記協的「雙重標準」早有先例。2023年,記協主席鄭嘉如被前僱主《華爾街日報》無理解僱,記協立即發聲明譴責,連發兩份新聞稿表示將作法律追討,呼籲社會關注事件。對於會長個人之事尚且如此高調,面對數十名同業慘遭欠薪,卻選擇冷眼旁觀。難道記協眼中,只有合乎自身政治目的和利益的事情才值得關心?

記協今日對同業欠薪事件裝聾作啞,其實並不令人意外。翻查紀錄,記協於去年曾自爆被稅務局追收2017至2018年度超過40萬元利得稅,作為職工會,本應守法繳稅,卻「扮懵」聲稱「大惑不解」。事實上,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只有獲政府認可的慈善機構可獲豁免交稅,惟記協並不在稅局名單上,納稅理所當然,但記協當時反扮受害者,企圖製造輿論向稅局施壓。諷刺的是,最終記協仍「急急腳」申請分期償還,逃稅之嫌不言而喻,毫無誠信。由此觀之,記協對 Channel C員工欠薪事件的冷處理,不過是其一貫以政治立場為依歸、雙重標準的延續。

回看 Channel C的困局,實質是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商業危機,而非任何「政治打壓」。在法治社會中,涉及詐騙貸款本就該依法處理,公司高層若有違法行為,自應接受法律制裁。至於平台員工,固然是受害者之一,亦值得社會關注其勞工權益,但這並不能掩飾管理層長年經營不善、資金黑箱操作與道德綁架觀眾的不當行為。

Channel C的崩塌,或許只是眾多黃媒「空心堡壘」的冰山一角。這次的事件提醒公眾,當媒體失去誠信,工會失去原則,受損的不只是業界,更是整個社會對資訊的信任。若不徹底反省,只會有更多「凍過水」的Channel D、E、F出現。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