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芳芳是《媽媽好》的原唱者。 作者供圖

連盈慧

每逢母親節,很多朋友說起母親,總說吃盡珍饈百味都不如自己母親親自烹飪的菜式,A食家懷念他媽媽的清炒銀芽菜,B食家也最愛她媽水蒸蛋的清香。

我嘛,童年吃過母親的蠔餅和韭菜粿,至今提起便不勝回味。「家廚」最難忘他母親的煎香馬友和釀鯪魚,還感慨自己不孝︰不可以讓母親帶着微笑看他一個人吃完那條鯪魚。

蕭芳芳名曲《媽媽好》中那句「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怎不令沒媽的孩子聽出眼淚;但是如果叔本華生於今日,誰想到他這個有媽的孩子反而只有滿腔怒火。

這對母子關係的惡劣,就是不幸在互相都自恃為天才,作為小說家的母親家宴款待文藝界名流時,歌德讚了句世侄華仔是天才,叔媽媽即時便嚴肅糾正他:「我家只有一位天才,不可能再多一個。」叔本華和母親不時因意見不同而爭論,有次劇烈糾纏到雙雙滾落樓梯,叔本華怒不可遏指着他母親鼻子說:「你別了不起,將來世人只會記得我才知道有你。」自此便不再和母親同住。華仔沒說錯,現在大家真的只記得老叔,他母親的小說和名字誰也不知道。

叔本華頭腦清晰,就是思想偏激,他對女性的高度歧視,便全反映在他對母親的不滿,我們同情他有着這麼一個恃才傲物的母親之餘,同時也得明白所有天才小說家,他或她真正心愛的「兒子」,其實只是他們的小說。托爾斯泰何嘗不是因為與兒子不和,晚年經常離家在公園煮字,寫過「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的不幸」這名句。

大半生埋首文字堆裏,兒子從未得過親情溫暖,父子沒交流,又怎會有感情。親情來自後天培育便多過來自血統,所以很多天才小說家(哲學家亦然)知道一心不能二用,總樂於獨身和不要兒女,照悲觀主義叔本華的意思,絕育也是另一層次的愛,就是不想後代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