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搶人才」,以配合香港經濟轉型和長遠發展的需要。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透過各類人才計劃來港的高才及優才,約一半已成功在港覓得工作,另有25%在港創業,其餘25%則仍在待業階段。他解釋,專才待業的原因是他們的專業領域狹窄,例如火箭燃料專家,香港沒有相關產業;但只要技能轉移也能配對合適的工種,人才辦會繼續舉辦招聘會協助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同時人才辦將主動出擊,帶領香港企業前往海外舉辦就業博覽招人,讓專才未抵港前已覓得心儀的工作,做到「工等人」,而非「人搵工」。

●孫玉菡(前排中)與人才辦總監劉鎮漢(前右一)和一眾參加企業,出席大馬活動的座談會。 人才辦供圖

劉鎮漢昨日在傳媒聚餐時分析,透過各類人才計劃移居香港的高才和優才的就業數據,整體有50%專才已在港覓得合適的工作,另四分一已在港創業當老闆,餘下四分一仍未覓得心儀工作。在待業的專才當中,他有信心當中大部分能在人才辦協助下最終找到工作,例如透過提升求職技巧,包括如何填寫履歷以展現本身技能吸引僱主等,只有小部分因為專才的心態問題,未肯因應環境改變調整心態,較難搵工。

主動幫專才配對工作

劉鎮漢舉例,「如果你是火箭燃料的研究員,香港是無這類工種的,如果你要繼續做火箭燃料研究,麻煩你留在自己原來的地方,但你想在香港發展,就可以用你的skill set(技能)去配對(工作)。」又例如,過去有人才本身是研究氫氣容器專才,來港沒有相關工種,該名專才遂調整心態,成功加入煤氣公司將其專業知識應用於研發煤氣鼓等,將技能轉移發展新職業方向。

同時,有部分人才學歷高故期望更高,尤其一些到海外升學的內地人,不少也擁有博士學位,「個個都是PhD(哲學博士),可能讀多一個PhD」,但他們需要管理期望,因讀書愈多以為找到工作的報酬亦愈多,職位也愈高,「但你沒有工作經驗,讀書多未必是有用的,除非你去大學做研究工作,一班讀了很多年PhD的人,未曾很清楚社會究竟怎樣運作,我們有時候去做講座,用很多時間解釋給他們聽,你的期望不要那麼高。」

他強調,來港人才需要了解香港工作情況,「你來到究竟是有什麼工作可以找到,有什麼工是找不到的,很多時候來到的那些(人才),我想他也未曾做過research(資料蒐集),或者他心理未曾做過準備。」

為使專才加深對香港就業市場的了解,甚至在抵港前已獲得聘書,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及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上月12日至13日首次帶領近40家企業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推廣招攬人才,兩日活動反應熱烈,共吸引逾4,000人次參與,各企業收到上千份人才的履歷。

聯同港企出訪攬人才

劉鎮漢表示,聯同企業出訪招攬人才,可確保人才來港前已獲職業配對。上月在吉隆坡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包括主題論壇及企業招聘兩部分,並邀請專家分享大灣區人才發展趨勢與前景,而各參與企業亦即場為當地人才提供職位選擇及發展機會,接受查詢及接收人才遞交的履歷,回港後再進行後續招聘安排。

他形容是次活動超出人才辦預期,兩日有逾4,000人次參加,當中不少是高才通計劃下百強大學名單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學生,而參加的企業合共收到近千份履歷。

他指出,香港的國際化及薪酬吸引,同一專業和職位,大馬的薪酬僅為香港的三分一,而不少企業反映馬來西亞人才對來港發展深感興趣,主要查詢企業空缺情況、個人資歷配對及發展空間等,企業亦認為推介會有助招攬所需人才,未來有興趣再參加。

該次聯同各企業到大馬招攬人才,主要是讓有興趣的人才來港前已獲職業配對,而人才辦會繼續為內地及海外人才進行更多職位搜索及配對工作,預計今年第四季將再次與各企業到海外舉辦同類的人才推介會。

招伊斯蘭金融職位 大馬專才應徵踴躍

參與大馬推介會的中國香港網絡安全協會創會主席葉青陽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極缺乏網絡安全人才,因此有需要在其他地方招聘;另一參與的史蒂文生黃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徐凱怡則表示,其律師事務所要招聘伊斯蘭金融和法律科技的職位,而香港雖有不少金融專才,惟鮮有熟悉伊斯蘭金融情況,故到大馬招攬,當中有大馬華人曾在香港大學修讀碩士課程,並在大馬從事伊斯蘭金融相關工作,正適合有關職位,而她在大馬已收到近100份人才履歷。

●人才辦上月在馬來西亞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兩日活動吸引逾4,000人次參與。 人才辦供圖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人才辦截至今年3月已先後51次到內地及海外目標市場,包括內地的北京、上海及杭州等,以及海外的馬來西亞、澳洲、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地,其間並舉辦了逾130場活動,聯繫各地合資格大學、校友會、專業團體、合作夥伴等,推廣香港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及發展機遇,並與當地學界和不同機構建立「朋友圈」,藉其平台進行推廣。

辦15場招聘會61萬人次參與

至於已抵港的人才,人才辦為他們提供多元化求職支援,協助尋覓理想職業,如至今年3月已先後舉辦及協辦15場線上線下的招聘會,共有超過3,800位僱主及61萬人次參與,而今年全年目標將舉辦不少於12場招聘會,當中包括3月及11月的兩場大型就業博覽,其間亦有四場較小型的就業博覽,每場也是針對招攬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所需的人才,上月底舉辦「金融地產與專業服務等行業」專場,而下月則有「科技與創新行業」專場。

此外,他表示今年暫定有四個線上招聘會,開放給全球有興趣的人才參與。人才辦補充,截至3月底,線上平台已處理超過3.9萬宗人才查詢,每日並實時展示約5,000個招聘崗位,同時為人才分享多元化主題文章,當中包括在港就業和創業等資訊。

建造商會望設機制 留優秀外勞迎建屋高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香港建造商會昨日表示,對未來數年建築業總工程量審慎樂觀,因特區政府未來5年進入建屋高峰期;但在私營房屋方面,裝修維修工程量減少,例如去年包括裝修維修在內完成的非地盤建造工程總值873億元,按年下降6%,裝修維修工人也由去年11月的17萬人,減至今年2月的15萬人,另有約2萬人因開工不足轉行。為配合工程人手需求增加,商會期望政府設立機制讓表現優秀的外勞留港,繼續為原來僱主的其他項目工作。

倡政府推舊樓維修保就業

商會解釋,現時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加上二手樓交易減少,均影響裝修維修工程量,但隨着五一黃金周旅遊暢旺,期望全年市道好轉,裝修工程增加。商會建議政府推動舊樓宇維修等工程,協助相關行業及從業者,但現時建造業輸入的外勞需按工程進度申請來港和離港,商會建議外勞編配提升靈活度,因為外勞每次來港也要接受技術等培訓和熟悉地盤環境,若項目完成便要返回內地,業界要重新聘用新一批外勞來港,故建議讓優秀的外勞留任,繼續為原來僱主的其他項目工作。

商會今年工作重點是推廣地盤安全文化和改善工人福利設施,建造業議會今年會推出「前線人員安全表現紀錄計劃」,商會將大力鼓勵業界參加。隨着夏季臨近,商會繼續推動業界應對暑熱措施,並鼓勵承建商從工人角度出發思考所需安全配套,如安全帽、廁所及風扇等設施,政府現時在工務地盤評核報告有就工人福利設施評分,相信業界積極改善地盤設施,有助提高工人生產力,吸引更多人入行。

至於特區發展局要求新批出的公共建築工程最少一半採用金屬棚架,商會贊成取代竹棚,金屬棚架成本雖較竹棚高,但若廣泛應用,相信可降低成本。

相關閱讀:

高才通協會辦就業展 提供逾2000職缺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