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近年,本港出現一陣「兩餸飯」潮流,全港各區都有不同的「兩餸飯」店舖,以低價錢、有份量的餸菜,吸引市民購買;在下班時段,一些較具名氣的「兩餸飯」店,更會出現排隊購買人龍。其實「兩餸飯」的興起,與市民消費習慣改變有很大關係,加上近年經濟增長、市道未如預期,市民既想「慳得一蚊得一蚊」,亦想以快捷方法解決溫飽問題。

因應社會、社區以至居民習慣的轉變,筆者所屬的青年組織,亦在有關方面努力,希望為區內居民提供價錢相宜、選擇多元的服務。由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灣仔青年聯會、聚賢薈及銅鑼灣協進會共同推動的「買得好」優惠團購服務於4月28日正式啟動,更請來烹飪師傅為居民示範煮食。

回想當日活動,受歡迎程度超乎所想,一個原定大約兩小時的活動,師傅示範烹製美味的五指毛桃味原隻切雞、手撕雞飯、拍蒜青瓜、即飲靚湯,以及豆豉鯪魚炒油麥菜等佳餚,結果,活動一直持續到傍晚才結束,有居民試食完,也認為相關服務方便他們回家「加熱就食」,讓他們節省時間。

「買得好」服務,簡單而言就是以優惠的團購價錢,為區內居民提供不同食材,例如湯包、加熱熟雞、袋裝米以至即食罐頭等食品;推出相關服務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為居民提供廉價的食品;其二就是提供的食品,不少都能以加熱、即食方式處理,如果居民日間在外工作,回家後加熱相關食品就進膳,就能為他們既省金錢、又省時間。

事實上,每次提供不同的社區服務,都是為了居民能夠有更方便的生活,筆者曾聽到意見,指出提供團購服務,付出時間、心力皆多,可能會讓服務機構多了一點負擔;但社區無小事,多一分付出,多一個居民受惠,已是社區服務者最好的回報。香港在疫情後,經濟增長並非完全符合期望,一些基層打工仔,實在不容易負擔在外晚餐的成本,如果服務機構能為他們減負,即使要多做一點工作,也是十分值得。

如果計劃反應良好,筆者還有一個更進取的想法,就是與不同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商討,把食品、貨品集運到管理處,甚至考慮提供上門服務。「買得好」的原意,除了是「價錢好」之外,也希望做到「買得方便」和「煮得方便」,現時有居民反饋,希望食材選擇更多,取貨服務更貼心,筆者希望計劃反應更加理想,讓社區能一直營運、壯大服務。一個計劃的推行,需要多方努力和工作,筆者想藉此機會,感謝各個參與、支持計劃的企業、組織以及居民團體,就讓我們一同努力,給予居民一個更好的家。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