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注填閼治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着《史記》時,曾這樣評價在秦統一六國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鄭國渠。「天下第一渠」鄭國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因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而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之一,時至今日,鄭國渠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並於2016年成功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日前,位於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鎮木梳灣村的鄭國渠首遺址區正式對外開放,遺址區深度融合水利文化、非遺傳承與生態觀光,帶領遊客在古今交響中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水利基因與農耕密碼。

歷經兩千多年仍在發揮重要灌溉作用
鄭國渠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它的修建頗具傳奇色彩。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元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疲秦弱秦」,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入秦獻策,建議秦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秦王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工程歷時十餘年終於完工。然而這條原本旨在消耗秦國國力的渠道,卻在建成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灌溉了四萬多頃的土地,使關中地區成為了沃野,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史記》記載,鄭國渠從今天的陝西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瓠口鑿渠引涇水,向東橫絕冶峪河、清峪河、濁峪河、石川河,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長約126公里,灌溉農田115萬畝。自秦之後直至近代的兩千多年來,歷代都對引涇灌溉工程進行了修繕改造,各個時期的多處古渠及鄭國渠口、攔河壩、故道遺址等形成「天然水利博物館」,成為體現中國古代水利智慧和展示中國農耕文明演進的活態文化遺產。如今的鄭國渠第六代工程——涇惠渠,灌溉面積100多萬畝,在當地發揮着巨大的灌溉作用。

尋跡古渠首感受最真實的歷史
此次開放的鄭國渠首遺址區深度融合水利文化、非遺傳承與生態觀光,以「鄭國渠再現——尋跡古渠首」為主題,通過「再現千年古渠、再現沃野大集、再現水域花海」三大板塊,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千年渠首文化,觀賞花海美景,體驗鄉間野趣。此外,遺址區還建有鄭國渠首遺址博物館、鄭國渠紀念館,以最直觀的方式勾勒出鄭國渠發展演變脈絡和各歷史時段樣貌,並展現每代工程的歷史背景。

「上小學時,我們就從課本上認識了鄭國渠,今天現場一睹真容,歷史代入感特別強。」來自蘭州的遊客王先生表示,在鄭國渠首遺址區不僅能真切觸摸到二千多年前的水利「黑科技」,領略自然歷史奇觀與生態美景,同時特別驚喜的是還真正理解了「涇渭分明」這句成語的內涵。「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涇渭分明』就源於鄭國渠的修建,涇河與渭河在交匯時,由於兩條河的含沙量不同,形成了一清一濁、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成為了千古奇觀。」王先生告訴記者,鄭國渠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蘊合了很多的文化精神,此行收穫很大。
據悉,「五一」假期,鄭國渠首遺址區還將推出非遺剪紙走秀、雜技、秦腔展演、樂器獨奏等30餘場限定節目。讓遊客不僅能與歷史對話、與自然相擁,同時亦能樂享非遺和美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