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政府統計處今日發表的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顯示,本港3月整體出口貨值按年急升18.5%。其中,往內地出口強勁增長25.4%,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上升22.4%;除亞洲的目的地外,輸往英國和美國的出口貨值亦錄得48.5%和11.4%的大量升幅。港口吞吐量是外貿「晴雨表」,往各主要貿易夥伴地區的出口貨值普遍上升,顯示出香港在全球貿易鏈中的地位依然穩固。面對關稅戰全面升級,香港應積極加強與不同市場的經貿聯繫,分散貿易風險;並聯動更多內地企業開拓市場、加強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應對外部挑戰,提升自身貿易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自今年2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關稅‌,到‌3月其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將中國輸美商品的額外關稅從10%上調至20%,部分商品綜合稅率超過40%;再到4月正式向全球揮舞關稅大棒。在全球貿易環境急劇惡化的背景下,香港貿易呈現出韌性,在抵禦外部風險沖擊方面表現強勁,這主要得益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完善的貿易基礎設施、國際化的貿易夥伴網絡以及靈活的市場機制。

一直以來,國家秉持積極主動的周邊外交策略,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與周邊國家開展友好合作,倡導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香港拓展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推動多邊合作,與周邊國家建立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和經貿往來機制,這為香港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有利環境。香港亦積極加強與東盟、東南亞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同時與內地企業通力合作、互聯互通,更加靈活地開拓多元化貿易網絡,開展貿易活動,降低貿易壁壘和成本。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美國的霸凌行徑和單邊主義仍將困擾全球經濟前景。香港作為細小、外向型經濟體,難免受到緊張的外圍環境影響,但國家的穩定發展和堅實支持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底氣。

香港往各主要貿易夥伴地區的貨物運輸量普遍上升,外貿活動日益活躍,國際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這一方面得益於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完善的港口設施以及高效的物流服務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等政策措施正在逐步發揮成效,為香港外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升溫、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香港應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為戰略支點對接國家政策部署,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命運共同體,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