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回顧展的海報之一,是他和魏景山於1977年創作的油畫《佔領總統府》。這幅作品現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永久藏品。為了本次展覽的完整性與全面性,浦東美術館特別獲得了軍博授權和提供建模數據,以此復刻了這幅油畫的原貌,作為展覽的開篇作品。(記者張帆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上海報道)4月26日,上海年度重磅美術大展——「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在上海浦東美術館正式開幕。作為陳逸飛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涵蓋內容最完整的個人回顧展,「時代逸飛」以陳逸飛誕辰80周年紀念為契機,全方位地呈現了陳逸飛創作生涯每個階段的整體樣貌和思想轉變,突出了他在不同領域內的重要成就。展覽持續至10月12日,期間還將舉辦學術研討會,面向青少年的美術教育課堂,陳逸飛在上海足跡探尋的Citywalk系列活動等等,共同緬懷這位傑出的藝術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陳逸飛的好友、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為陳逸飛墓碑寫的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裏安息着一個人,他曾以中國的美麗,感動過世界。在本次展覽開幕式上,專程前來的余秋雨又補充了一句:「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留下的美,具有全人類共識。」

陳逸飛的好友、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出席開幕式,他表示,陳逸飛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留下的美,具有全人類共識。(記者張帆攝)

陳逸飛(1946-2005)是當代美術界傑出的藝術家、海派文化的繼承發展者、「大美術」和「視覺藝術」的倡導和踐行者、紅色文化創作的開拓創新者、傾心投入城市文化建設的貢獻者、也是具有時代影響力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在港澳台和海外,陳逸飛亦廣受關注。1983年,在美國勤工儉學的他以水鄉系列作品在美國哈默畫廊個展中大獲成功,憑藉獨特的東方之美,成為首位在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引發關注與收藏熱潮的中國當代畫家。1985年,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畫廊創始人阿莫德·哈默博士訪華時,將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

《潯陽遺韻》,1991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記者張帆攝)

陳逸飛還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開拓者,其作品不僅是藝術價值的體現,更是中國油畫進入國際拍賣市場的里程碑。他的多項作品拍賣記錄均是在香港創下的,包括《潯陽遺韻》、《麗人行》、《紅旗》、《弦樂四重奏》等等。在本次展覽中,很多之前被私人收藏的作品也首次重現。

經典力作首次「團聚」

本次展覽被分為四個板塊:「成長歲月」、「心靈之橋」、「海上風華」和「大視覺時代」,共匯集了逾150件展品,囊括了繪畫、雕塑、影像、出版物、手稿等多種媒介。

《黃河頌》,1972年,布面油彩,泰康保險集團收藏。這幅作品不僅是陳逸飛所有紅色繪畫中最具歷史重要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整個職業生涯中的代表作。作品集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體,是所有描繪革命戰士形象作品中的極佳典範。1977年,《黃河頌》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展出並引起極大轟動,從此奠定了其在中國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這次展覽還同時展出了陳逸飛創作的小樣。(記者張帆攝)
《周莊》,1988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記者張帆攝)

陳逸飛的油畫可謂百看不厭,也是展覽的最重頭部分,共從世界各地徵集到80件經典作品,涵蓋了大師各階段不同系列的代表作。亮點展品包括:《開路先鋒》《黃河頌》《佔領總統府》《踱步》等早期經典作品;如《周莊》《蘇州的黃昏》等留美時期開啟的「水鄉」系列繪畫;為大眾所熟悉的《長笛手》《女人與吉他》等「音樂家」系列繪畫;以《夜宴》《潯陽遺韻》《麗人行》為代表的海派風格「仕女」系列繪畫;以《玉堂春暖》為巔峰,將繪畫美學延伸至電影實踐中的「海上舊夢」系列繪畫;以及包括《山地風》《綠綠的草原》在內,突破一貫浪漫寫實傳統的「西藏」系列繪畫等。美術館三層鏡廳內還特別呈現了陳逸飛職業生涯內唯一雕塑作品《東方少女》。

《長笛手》,1987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記者張帆攝)
《玉堂春暖》,1993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這幅作品是「海上舊夢」系列的核心作品之一,也是陳逸飛「最貴」的作品。(記者張帆攝)

心繫祖國文化建設

陳逸飛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他更是中國當代最早的「大美術」概念的引入者和倡導者,在「視覺藝術」創作踐行中取得了卓著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心繫祖國文化事業發展,更與上海城市的發展共命運,為上海城市更新和浦東的開發開放參與創作了大量有鮮明時代性的環境藝術作品,以及城市公共藝術雕塑和裝置。從泰康路藝術街區的規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前期策劃,他以超前的視野推動了「視覺藝術」的社會化進程。陳逸飛通過行動踐行了一種上海精神——開放、包容、充滿創造力。他積極地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敘事。今天,他充滿前瞻性的藝術實踐對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依然有着深刻的啟發性意義。

在回顧展覽上,還將通過影像、文獻與裝置,展現陳逸飛在千禧年前後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了藝術的邊界,並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陳逸飛的手模型。(記者張帆攝)

探索精神啟發當下

事實上,陳逸飛去世後這二十年間,各類對他的紀念活動從未停歇。本次展覽總策展人、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馮遠在開幕式上表示,在他從藝經歷的記憶中,一個離世並不久遠的屬於同時代的藝術家,去世10年20年,能夠有大規模的自發的和有組織的紀念活動來紀念他是不多見的。可見陳逸飛先生的歷史價值和影響力。今年,紀念陳逸飛的系列活動,也被視為2025年上海文化藝術界的標誌性事件。

《踱步》,1979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這幅作品被普遍視為陳逸飛的自畫像。(記者張帆攝)

展覽主辦方表示,推出「時代逸飛」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溯,更是面向未來的啟迪。陳逸飛勇於創新的藝術精神正與當代年輕人追求多元表達的文化態度高度契合。他用畫筆勾勒時代,用行動塑造城市,對於「如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找到併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一事關每一個人的課題,陳逸飛早已用畢生實踐給出了答案。希望通過本次展覽,陳逸飛所代表的時代精神能夠得以延續,為當下的每一個人帶來激勵與鼓舞。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