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復活節長假期剛過,儘管出境人潮破頂,五日累計逾246萬人次離境,社會普遍聚焦本地消費氣氛顯得冷清,但其實內地並非處於節慶假期,南下來港的旅客人數依然錄得顯著增長,按年上升至61.8萬人次,充分說明香港對內地旅客依然具有吸引力。面對即將來臨的五一黃金周,香港不能再被動觀望,必須積極部署,完善旅遊配套,把握南來消費契機,提升本地經濟動能。

事實上,復活節期間的本港市面絕非毫無生氣,例如香港咖啡節、國際電影節等活動,成功吸引不少市民與旅客參與,為市場注入活力。由此證明只要活動夠吸引、體驗夠獨特,香港仍然「吸金」潛力。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將人流轉化為實際經濟貢獻,關鍵在於「配套」二字。

以近期因「小紅書效應」爆紅的西貢萬宜水庫東壩為例,雖然吸引大量旅客前往打卡,卻因交通安排、導覽設施及秩序管理未臻完善,長期出現黑的濫收、違規攀爬等亂象。非但無法提升旅客體驗,更可能對香港形象造成損害。因此,若果未有完善配套,即使吸引旅客到訪,亦難以延長停留時間,甚至覺得「來一次就夠」,遑論推動深度消費。

要從根本改善配套滯後問題,單靠臨時調動人手遠遠不足,需要全面引入智慧科技。交通方面,可考慮引入動態調度系統,利用即時人流數據調整班次與路線,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與港鐵、小巴及巴士系統互聯,讓旅客可實時查閱交通資訊和預約乘車,從而縮短等候時間並分散人流。至於景點管理方面,政府應考慮部署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統與物聯網感應裝置,實時掌握景點人流分布,當人數接近飽和時可自動提示旅客前往鄰近景區,有效舒緩擠擁壓力。

此外,智慧導覽亦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現時不少旅客依賴社交媒體獲取景點資訊,但這些內容往往片面而零碎,缺乏系統性整合。政府可與旅發局合作,製作一個涵蓋本地景點、活動推介、交通指引及餐飲優惠的多語言智慧導遊應用程式,結合AI助理功能,使到旅客能在行程中即時獲得個性化建議,提升整體遊覽體驗。

然而,吸引旅客來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願意停留,進而「捨得消費」。以啟德體育園為例,早前Coldplay一連四場演唱會吸金12億元,反映大型盛事確實有能力帶動本地消費。但若果場館周邊仍是一片「死寂」,旅客看完演唱會就急急腳走人,經濟效益自然大打折扣。為了將「盛事經濟」真正延伸至場館以外,未來政府與場地營運方可考慮於演出期間,在場館周邊設立主題市集、品牌快閃店,並與演唱會、運動賽事的主題結合;同時引入電子支付、購物回贈應用程式等方式,鼓勵旅客即場消費;甚至設立「演唱會後的宵夜專區」,延續夜間經濟熱度。

為進一步提升旅遊黏性與消費誘因,旅發局亦可考慮推出「演出+住宿+交通」的綑綁式優惠套票,或發行「活動通行證」,讓旅客一票暢遊多個展覽及地區活動,藉此延長留港時間,提升消費總額。既可提升活動綜合吸引力,亦有助分流人潮,擴展地區經濟效益

展望五一黃金周與下半年一連串盛事,香港必須跳出單一景點與核心商圈的思維框架,透過科技應用、制度創新與地區協作,共同打造多元、智慧、具延展性的旅遊體驗。只要政府與社會各界能主動出擊、積極創新,香港不單能迎來更多人潮,更可真正留住人心,轉化人潮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動力。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