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不排除要求中概股在美國退市的可能性。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則指出,針對全球最新變化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首選的上市地,確保企業「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得好」。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約400家,合計總市值超過9,000億美元,其中市值排名前20位的中概股公司市值佔比約為85%,頭部效應明顯。和巔峰期相比,近年來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募資總額和企均募資規模均有所減少。而且,大多數頭部中概股公司已經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筆者認為,這既是應對單一上市地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的預防性措施,也反映了上市企業長期的、戰略性的考量。

港上市規則正持續優化

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逐步推進上市規則改革:允許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包括創新藥、罕見病治療、高科技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在內的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迎來空前繁榮;接受擁有同股不同權(WVR)架構的新經濟公司申請上市,突破傳統股權限制,允許創始人團隊保留控制權;為符合標準企業搭建第二上市與雙重主要上市的差異化路徑,第二上市可豁免多項披露義務,雙重主要上市需完全遵守港交所規則但可被納入港股通。

伴隨着越來越多中概股選擇赴港上市以對沖不確定性風險,港交所對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企業管治規則、首次公開招股定價及發售機制等也持續進行優化。陳茂波也提出,香港將繼續改善審批流程,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放寬對企業的市值、行業屬性及合規年限的限制,並檢討市場結構,研究設立退市後場外交易機制等事項。

近年來,中國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鼓勵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例如,2020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為有意願在境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的創新試點紅籌企業提供路徑。2025年2月,中國證監會又發布了《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引導科技型企業合理用好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境外上市優質科技型企業回歸A股。

港股是中概股回歸首選

不過,筆者認為,出於對境外融資需要、行業受監管情況、上市速度與可預測度、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VIEs)架構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慮,現階段中概股回流時優先考慮的上市地仍將是香港。此外,港交所針對來港進行H股上市的A股公司,將以更快的審批流程處理,力爭在30個工作日審批完成上市申請。此消彼長之下,香港市場或仍是最大贏家。

在筆者看來,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回歸,對港股市場而言將是多重利好:一是進一步提升港股的新經濟權重,擴大互聯網與科技行業、零售與消費行業、新能源與電動車行業的覆蓋,重塑香港市場的結構與競爭力;二是拉升港股市場全年募資額,確保香港的全球三強地位;三是形成資金、信息和人力資源的有效集中,提升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四是促進中國資產定價權東移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推動投資者定價話語權提升和估值體系重構。

有望助力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對香港整體來說,中概股回流也將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帶來強力支持和深遠影響:首先是優化投資者結構,越來越多具備跨境投資經驗的高淨值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將因中概股回歸而來港投資,可以促使香港市場在信息披露、風險控制、生態構建等多層面實現躍升。

其次是銜接好美國市場「披露制」和香港市場「核准制」,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不斷探索、完善和保障香港市場和監管架構的安全性、合規性、開放性、包容性、靈活性、國際性,鞏固香港在國際金融界和全球金融監管機構中的話語權和地位。

再次是加快構建香港面向全球、創新驅動的金融新生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速吸引境外資金、人才及企業來港發展。

最後是充分發揮香港的地緣風險緩衝閥角色、內地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角色和全球資本配置樞紐角色,在集聚效應下吸引更多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吸引更多東南亞及中東的區域龍頭企業來港募資、吸引更多海外資金在港配置中國資產,繼續雙向開放、推進區域合作與全球布局。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