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特區政府正將香港經濟結構逐步轉型,傳統商業用地的需求正逐步下降。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目前本港正集中發展創科及新興產業,相信未來市場對傳統寫字樓的需求將會減少,因此商業地皮的用途有調整空間,未來可考慮改變洪水橋的商業地皮及寫字樓地皮規劃,將其轉為住宅或產業發展用途。

他強調,政府必須承認,未來賣地收益不太可能重返高峰時期。高峰期賣地收益約一財年1,600多億元,佔政府財政收入約兩成七,惟去年已跌至1%。最主要原因是,未來香港的發展模式將與以往不同,以前大部分「地王」都屬商業地或寫字樓地,惟未來發展模式需要以較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創科及新興產業,因此賣地收入一定少過以前。

他續指,政府需要調整未來財政收入模式,由以往依賴賣地,去到未來逐步調整到運用土地作為資源,以吸引新興產業及人才,從而增加薪俸稅、入息稅及利得稅的收入,令整體財政收入更健康。

對於刺激樓市措施方面,葉文祺認為政府大致上招數盡出,在全面撤辣及擴大按揭成數後,已幾乎無空間可以繼續調整樓市調控政策。不過,政府可考慮繼續放寬投資移民門檻,把目前容許購買5,000萬元或以上的住宅物業門檻,下降至購買2,000萬元住宅。

(中)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記者 曾業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