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常務副校長潘偉賢(左1)、商湯聯合創始人 、人工智能基础設施和大模型首席科學家林達華(右1)的見證下,中大法律學院院長習超(左2)與商湯亞太業務總裁、集團戰略規劃副總裁史軍(左3)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茉瀅)商湯科技今日與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基於商湯的粵語大模型 SenseChat,共同開發專業的法律資訊AI模型。此舉旨在結合法律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法律資訊的可及性,推動法律制度的數碼化轉型,並實現科技普惠,服務香港市民與公眾。中大法律學院負責人表示,法律資訊的可及性,是市民對法律制度最直接的認知與體驗之一。香港是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並採用中英雙語。他認為此次合作將能夠進一步服務香港社群。

該法律資訊AI模型將依託商湯粵語大模型 SenseChat 的技術基礎,提供全天候無間斷的法律資訊服務。模型將針對多類常見法律議題,為市民提供專業、便捷的資訊服務,降低市民獲取法律資訊的門檻,讓法律知識更易於理解與應用,實現數碼化法律服務的普及化。

左:中大學律學院院長習超 右:商湯聯合創始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大模型首席科學家林達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攝)

針對法律學院在此次開發AI模型中的角色,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大模型首席科學家林達華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解釋,很多現有模型在回答法律問題時會出現幻覺或錯誤內容,此次合作,將進一步為法律學院學生提供參與AI模型開發的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領域中的應用,為未來法律人才注入科技創新基因。中大法律學院院長習超指,學院學生在本次合作中將充分發揮其法律領域的專業優勢,為模型開發提供準確、嚴謹的法律資訊支持。

習超指,商湯是從中大走出的獨角獸企業,雙方在長期合作中積累了深厚的信任。此外,商湯在粵語AI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香港市民的需求。因此選擇與對方合作,「我們希望藉助商湯的技術實力,將大學的法律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創新實踐。」

林達華表示,期待透過AI技術打破法律資訊壁壘,實現AI向善,讓科技真正服務於民。他提到,未來將重視人才培養,為法律學院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爭取進一步推動科技與法律的深度融合。

對於AI的快速發展是否會對法律行業造成挑戰,習超認為,隨着AI技術發展,雖然律師的工作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同時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他指出,AI技術將成為律師的高效助手,幫助其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高端和個性化的法律服務中。「AI不會取代律師的核心價值,而是通過革新工作方式,讓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中大法律學院自2020年起,已在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中加入法律與科技相關的選修科目,近年更推出多個數碼科技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課程,並透過法律創新與數碼社會研究中心推動法律科技的知識轉移活動。

商湯今日與中大法律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基於商湯的粵語大模型 SenseChat,共同開發專業的法律資訊AI模型。(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