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文斌
中美關稅戰,牽一髮,動全球,美國對中國步步進逼,中國不徐不疾,在反對及反制同時,並無失去大國風度,亦沒有像美國副總統萬斯玩人身攻擊;特朗普見自己欺凌不了中國,唯有一再讓步,繼早前宣布暫緩對中國出口部分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近日又公開表示會降低對中國關稅,認為雙方最終能達成協議。中美之爭,近年不少學者、評論都認為兩國可能會跌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崛起,威脅美國,最終兩敗俱傷;但筆者認為,以今日中國之綜合實力,即使美國有意「攬炒」,中國會受傷,但中國不會衰弱。
在國際關係理論,「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經常被引用,雅典和斯巴達,一個國家的崛起,威脅着另一國家的地位,兩個國家相爭多年,最終一同走向「陷阱」。在中美關係,不少人也提到、應用「修昔底德陷阱」,歷史可能會重複,但以今日中美各方面實力以及取態而言,天秤理應傾斜在中國一方。
如果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初期,美國要擊倒中國,相對會容易一點,但經過幾十年奮鬥,中國今日已非「吳下阿蒙」。以今日的關稅戰為例,為何美國民眾在叫苦,而中國則團結一致迎敵?美國國內產業空虛,不少科技產品、消費品以至日用品,都依賴進口尤其是中國進口;反觀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齊全,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關稅戰會影響中國出口,但不會影響到中國的自給能力。
現時在國內,在一些大型連鎖店,相比美國原產地商品,中國的國產商品也很受歡迎,美國有藍莓,中國亦有;美國出口牛肉到中國,但中國亦可以入口澳洲以至日本的牛肉,而中國內地自己亦有飼養牛肉,其他來源還有阿根廷、巴西等;相對之下,當美國國內連雞蛋都要「炒價」,復活節更要入口雞蛋道具作為替代品,而這些道具,都是「中國製造」。
中國有更強的韌性,不代表中國會在關稅戰自然勝出,就如不少分析都指出過,當前國家一大要務,除了要開拓更多美國以外的市場,刺激內需也是關鍵的工作。有一組數字,可以看到中國的消費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國家在2024年的GDP,接近13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社會消費大約48.8萬億元,投資約為51.4萬億元,前者佔GDP大約36%,後者則佔GDP大約38%;反觀美國,消費佔GDP大約7成,而投資則佔GDP大約兩成,中國的淨出口或因為關稅戰而受影響,中國若能進一步拉動國內消費,借消費推高GDP,雖然出口企業還是會受到關稅戰影響,但是在內需帶動下,中國就算有傷,理應也是可承受範圍以內。
有一點,筆者想特別點出來,這與國內產業以至經濟結構無直接關係,那就是中國與美國,是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世界其他國家,美國在特朗普再度上任之際,即使未計及揮動到全球的關稅大棒,就先向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以至格陵蘭出手,欲搶人家的土地、港口,甚至想把人家整個國家當成是「自己」的」,擺出一副與世界為敵的姿態。
反觀中國,一直以開放、包容、互惠以及共贏的心態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如果美國堅決不惜一切都要壓倒中國,「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會存在,但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兩國情況,中國一直與其他國家加深友誼,而美國則一直與其他國家加深仇恨,美國的衰落,中國的崛起,是更為符合現實的預測。
對於今次關稅戰,有人認為是中美戰爭的開端,不同評論說是貿易戰、科技戰以至貨幣戰等都有,筆者最後想指出一點,美國雖然還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其實美國並不耐打,美國國內由企業到民眾甚至到大學,基本上都有聲音大力反對特朗普,甚至組織一次又一次示威活動;如果美債進一步被拋售,「債冚債」的能力被削弱,後果更是不堪設想。美國不想衰落,減少中國關稅是不夠的,理應取消全部「對等關稅」,貿易問題可以談,但欺凌脅迫絕不可以。特朗普不要誤會,今日中國已不是當年的中國,中國不欺凌別國,但也不被美國欺凌。
(作者為民建聯副秘書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屯門區議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