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連慜鈺 杭州報道)「在一個面臨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環境惡化、虛假信息和衝突的世界裏,博物館可以說是希望的燈塔,它們守護記憶,激發創造力,並架起了通往更包容、更公正、更可持續未來的橋樑。」23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埃內斯托·奧托內表示,本次論壇將加強博物館在社會中的作用,致力於突出博物館對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文化包容等方面的貢獻。

本屆論壇包括主旨演講、主題交流、互動環節和實地參訪等。來自法國尚蒂伊古堡、哥倫比亞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博物館、約旦博物館、中國故宮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博物館的代表圍繞「博物館的演變與變革性角色」「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運用」「博物館作為教育載體與終身學習平台的作用」等主題分享經驗做法。論壇還就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前沿技術展示、當代博物館的挑戰與創新等議題進行互動交流。

雲端展覽增強文明對話力度

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環節,智利文化、藝術和遺產部副部長卡洛琳娜·佩雷茲·達塔利表示,博物館是終身學習的場所,拓展了正規教育的邊界,能夠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並啟發人們應該如何培養有同情心、能珍視地球的下一代。「博物館是大家共有歷史當中的片段,有助於促進相互理解。」卡洛琳娜·佩雷茲·達塔利說,「博物館還保護着人類多方面的表達方式,人與博物館互動能夠增進文化的理解和同理心。博物館它的作用就像是文化橋樑,把我們和我們自己的根連接起來,如果我們能夠去培育這些表達方式,其實也是在關愛人類自身。」

「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賦能下,博物館已經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引擎。」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了在高精度數據採集文物、打造數字互動展覽、構建多元文化沉浸式體驗空間、打造雲端展覽加強文明對話、數字賦能爆款文創產品等方面的數字化實踐探索。丁鵬勃介紹,2023年以來,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推出的中華文明雲展已將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映射到了數字空間,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端進行訪問,欣賞2D和3D文物的全景或細節,雲展中還引入了虛擬數字人、製作文化動畫視頻和文物知識問答,多方位闡釋文物價值,讓觀眾在雲端也可以實現觀展學習和體驗的目的。

202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以藏品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設計推出了木質和AR金屬兩款冰箱貼,截至今年3月25日累計銷售突破100萬個。「隨着數字化賦能,足不出戶可一覽世界不同博物館的文物風采、輕鬆共享各國學術資源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丁鵬勃說。

據悉,論壇將持續至4月25日,來自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館長、專家及相關機構代表等190餘名中外嘉賓參加。論壇將向2025年9月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提交成果報告。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