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在中國畫中,水法是重要的技法。古代繪畫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隨着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水法也逐漸豐富和多樣化。到了唐宋時期,隨着繪畫技法的不斷成熟和畫家們對自然觀察的深入,水法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水墨畫中的水法,是以水為媒駕馭墨韻的核心技法。畫家通過調控水的乾濕流動,令墨色在宣紙上滲透交融,於虛實間構建層次與空間。這一技法體系不僅蘊含技法智慧,更深植道家「以柔克剛」的哲學思辨。正如《道德經》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以無形之姿統御有形之墨,清代李鱔「水為筆墨之橋」的論斷,正揭示其貫通形神的樞紐作用。
宋代米芾的「米點皴」將破水法推向高峰。其以清水破未乾墨點,令山巒間暈染出空濛雨霧,恰合蘇軾「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境。明代徐渭更將此法提煉為寫意精神,《墨葡萄圖》中葉片邊緣經水破後的氤氳墨韻,踐行其「捨形悅影」的藝術宣言。至唐代王洽首創潑水法,《歷代名畫記》載其「腳蹙手抹」間化墨跡為雲水,唐寅在《落霞孤鶩圖》中以溫水研墨潑染江流,使靜態畫面暗含濤聲。
漬水法的乾澀肌理,在元代倪瓚筆下升華為文人風骨。《容膝齋圖》中山石以淡墨乾皴,飛白處似有山風穿行,踐行「逸筆草草」的寫心傳統。清代龔賢獨創漬染積墨,《千岩萬壑圖》中山體經七染八漬仍顯通透,將「黑龔」風格的渾厚推向極致。五代董源則以積水法捕捉江南煙水,《瀟湘圖》中汀渚墨色漸變如晨霧漫漶,齊白石承此精魄,在《荷花蜻蜓圖》中以半乾墨漬擬荷葉露光,令水墨煥發生機。
水墨之變從未停滯,張大千取敦煌重彩入潑墨,《峨眉金頂圖》中石青石綠隨水勢流淌,在抽象與具象間架起橋樑。香港畫家何洵瑤早年研習水彩,其後拜入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先生門下。有着水彩畫的根底,洵瑤的作品都發揮着充滿嶺南韻味的水法技巧。這種古今交融印證了水法的永恒生命力——既是天人合一的傳統哲思載體,亦是藝術家與自然對話的永恒媒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