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大師張曉雄攝影作品︰手指與肌理的感覺,猶如米開朗基羅的石雕。作者供圖

鄧達智

舞蹈家張曉雄從「北藝大」舞蹈學院主任及教授職位退休,收拾行裝準備回去澳洲阿德萊德;那是當年他母親帶着家人逃離故鄉柬埔寨戰亂後,幸運被安排下來的安樂窩,之後經歷過逃難,住過香港船民的姐姐與妹妹(父母已離世),還有他女兒生活的「家」。語言間,對現時身處的空間有着好些欲言又止的無奈。

香港公私兩方面時序調配不過來,只好在曉雄多年來首次在台北舉辦的攝影展開幕之前,於上星期匆匆去看他的預展,也面對面好好跟老朋友擁抱一下,恭賀連聲。眼前的曉雄,何止兩鬢?頭頂上早生華髮!

他1997年前後擔任過香港舞蹈團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駐團舞蹈家,相信還有演藝學院的舞蹈課程,雖然他當時已過30歲,面相與身形卻天賦異稟猶如10多歲的美少年;他後來補充:純因童年時在戰亂的柬埔寨,少年時求學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杭州,營養不足導致發育稍遲。生老病死我們都避不過,重要如何善用過程,無論結果如何不容半點悔疚。

舞蹈大師張曉雄是個精湛的文藝復興人,舞蹈、舞蹈創作、寫作、著書、廚藝、攝影……全皆獨當一面,做得到、做得好、做得精彩。這次參觀他數十年來,在參與澳洲國家舞蹈劇場及東南亞眾多著名劇團期間,拍下的不少舞者的肢體動作及靜止影像。教學期間因種種原因不方便,退下教職海闊天空,終於與「雙方」畫廊合作,展出人體為主軸的攝影展,引起文化藝術界及文化藝術媒體的重點關注。面對一張張黑白人體攝影,我看到猶如文藝復興重要靈魂之一——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石雕,展示於平面相紙之上。

舞蹈事業上超凡的成功,掩蓋不住曉雄腦袋裏深刻記掛着柬埔寨貢不(翻查資料,現時Kampot有好幾個不同的中文譯名包括最常見的貢布)的童年,與逃避戰火被安排前往杭州上課的少年(大學在廣州暨南大學完成),雖然著書好幾冊記錄前世今生,言談之間感受到他滿腔千言萬語,回饋一直走過漫長的路。

2025年,仲夏時節,曉雄期待回去柬埔寨近海,以生產優質胡椒與榴槤的大河邊城市貢不住上一段時間,以影像、文字去表達今昔有別卻又前後唇齒相依的故事。

前年與同伴曾經遊走了半個柬埔寨,也包括了好幾分法蘭西情調的貢不,而我們落腳的優雅小旅館名叫Old Cinema……曾跟曉雄提起,他說那家戲院對面是他父親擔任主任的學校,一旁是他家三姐弟度過童年的房子。跟戲院的管理員混熟了,曉雄經常溜進去看戲,甚至看戲中途睡着了,被管理員抱回學校交給張主任(他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