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由美國挑起的新一輪全球貿易戰和關稅戰,把香港這一外向型經濟體推至風口浪尖。作為自由貿易港和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固然有可能面臨轉口貿易萎縮、供應鏈重構、金融市場承壓等短期陣痛,但也有望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區域合作、加大發展科技創新、推動國際金融合作、吸引外國企業和資金等政策推動下,在「內循環」與「雙循環」的國家戰略中找到新機遇。

必須承認,香港中小企業及跨境貿易在短期內可能受到關稅不確定性的衝擊,但對香港來說,其影響仍是有限的、可控的。自2018年以來,香港產品在美國進口商品中所佔份額已從0.2%減半至0.1%。美國在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的市場佔比,也已由2018年的8.6%縮減至2024年的6.5%。若按個別經濟體計算,美國仍是香港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但若以貿易區計算,美國僅為第四大出口市場,落後於內地、東盟與歐盟。針對中小企業資金鏈承壓問題,金管局、出口信用局、銀行業亦已推出支持措施,協助更多中小企獲取銀行信貸安排、小營業額保單便利和升級轉型所需融資。

貿易夥伴多元 助卸力關稅衝擊

投資貿易夥伴網絡的拓展和區域經濟整合戰略的推進,則為香港從結構上更好地卸力關稅衝擊。香港已構建覆蓋21個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與33個經濟體簽訂了促進和投資保護協定,並通過駐外經濟貿易辦事機構輻射100多個國家。正在積極爭取加入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進一步協助香港有效分散單一市場風險、完善區域價值鏈布局,為應對關稅衝擊提供戰略縱深和多層防護。香港更可利用普通法體系與專業服務優勢,為「一帶一路」沿線基建項目提供法律、融資及風險管理服務,打造「超級增值人」角色。

與內地經濟持續深化融合形成的「經濟共同體」效應,更是夯實了香港抵禦外部風險、保持持續發展的根基。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累計貨物關稅優惠已突破102億元人民幣,全年貨物貿易總額已超過4.8萬億港元,平均每年增長5.6%。在服務貿易方面,內地對香港服務業作出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已佔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6%,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CEPA服務貿易修訂協議,在金融服務、專業認證、電影電視、旅遊等關鍵領域實現制度性開放新突破。

金融體系經受住初步考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體系穩定性經受住了初步考驗,聯繫匯率機制有效維持港元匯率穩定,銀行間流動性保持充裕。數據表明,港匯保持強勢,港元兌美元仍處於強方水平,主要金融機構未出現異常資金流動,衍生品市場波動率處於可控區間。這種穩定性和韌性,源於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系統重要性地位。不過,美債利率失控與美元信用危機的外溢效應給香港帶來的潛在衝擊,仍需持續監察。

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香港在當前環球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顯得更加穩定和具吸引力。」香港自由貿易港的韌性源於制度彈性與開放基因,背靠祖國的戰略縱深更是賦予了香港志氣和底氣。面對關稅戰的「壓力測試」,香港需以底線思維制定預案,並將短期紓困、中期轉型與長期定位綜合考慮,深化區域融合與制度創新。

建議五方面入手應對壓力

具體來說,一是優化產業結構與供應鏈重塑,積極出台支持企業供應鏈轉型與技術升級的激勵措施,充分利用香港自由港的特殊地位,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力求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佔據主動。二是深化金融市場監管與創新,在堅持監管穩健和市場開放並重的原則下,通過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跨境監管協調機構以及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合作平台,提升金融監管效率,升級高端金融、特色金融和創新金融服務,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數字貨幣及跨境金融服務等新興領域發力,搶佔全球金融創新先機。三是強化區域經濟協同與大灣區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特別是在科技、物流、金融等領域構建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四是加速數字轉型與人才戰略布局,打造科學園、數碼港及河套創新區的戰略新興領域和科創產業集群,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加強本土人才培訓,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五是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多邊貿易體制改革討論,加持法治這一保障香港文明、安全和有序社會的重要基石,增強國際投資者信心。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