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 宋清輝
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對此筆者認為,面對美方持續升級的單邊主義關稅霸凌行徑,中國所展現出的應對策略,並非僅僅是針鋒相對的反擊,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一種以「穩健發展」為核心的戰略定力。
上述筆者所指出的「穩健發展」,並非僅僅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平穩,更包含了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發展質量的提升以及應對外部風險能力的增強。觀察到,在面對美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衝擊時,中國正是通過持續推進自身的穩健發展,來構建應對外部壓力的堅實「屏障」。
具體而言,「穩健發展」體現在以下四個關鍵方面。
第一,堅定不移地擴大內需,構建強大的內部市場。面對當前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中國將經濟發展的重心更多地轉向內部。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國內市場的活力。眾所周知,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提升的消費能力,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即使部分進口商品受阻,內地市場依然能夠為相關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中國在促進消費升級、完善內地流通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正是這一戰略意圖的體現。
第二,持之以恒地驅動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水平。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核心在於科技競爭和產業主導權之爭。中國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唯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因此,中國持續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的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力爭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從而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並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堅持開放與他國合作
第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儘管面臨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但中國並未放緩對外開放的步伐。相反,中國積極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資。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例如,持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積極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這些都表明中國政府堅持開放合作的決心。
第四,保持戰略定力,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外部壓力,中國始終保持戰略上的清醒和定力,不被短期的衝擊所干擾,一直都在堅持既定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同時,中國也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加強對潛在風險的預警和應對能力。筆者認為,堅持底線思維,亦意味着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方面絕不退讓。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