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屋漏痕」這個詞是中國傳統書法裏的經典筆法,它既有着自然美學的韻味,又飽含着人文精神的內涵。
「屋漏痕」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書法理論裏。傳說是顏真卿和懷素討論書法的時候,顏真卿問:「何如屋漏痕?」懷素一聽就明白了。這一問一答,標誌着書法從追求刻意工整,開始轉向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到了宋代,姜夔在《續書譜》裏說:「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就是說寫出來的筆畫要連貫自然,沒有雕琢的痕跡。
那怎麼才能寫出「屋漏痕」的效果呢?關鍵在於「中鋒用筆」和「澀勢行筆」配合。中鋒用筆,就是讓筆毫垂直於紙面,這樣墨汁能自然滲透,線條就會很渾厚。提按節奏也很重要,通過手腕輕輕改變壓力,就像雨水順着牆面流,遇到阻力有停頓、有頓挫。還有墨法,飽墨和飛白相互交替,就有了那種屋子漏雨,水漬浸牆的虛實層次感。
「屋漏痕」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審美觀念,和《老子》裏「大巧若拙」的思想相通。像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用看似隨意的枯筆線條,卻達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而且,它把雨水流淌的動態過程,變成了靜態的筆畫,有一種時間凝固的感覺,比如黃庭堅《松風閣詩》裏長豎筆的波動,就是時間和空間融合的好例子。
「屋漏痕」能通過墨色由濃到淡的變化,突破書法平面的限制。就像徐渭《草書詩卷》裏,一條線裏有好多層墨韻,看着就像屋子漏雨浸到牆上,很有立體感。而且筆畫的粗細變化,就像音樂的節奏一樣,包世臣說︰「屋漏痕如古琴餘韻。」王鐸的連綿草書就是這樣,筆畫節奏像音樂一樣動聽。
不同書法家對「屋漏痕」力度控制不一樣,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董其昌用輕盈的「屋漏痕」表達禪意,張瑞圖強化頓挫感傳遞焦灼情緒。
「屋漏痕」既遵循書法的法度,又給書法家創新的空間。比如趙之謙把魏碑的方折筆意融入「屋漏痕」,創造了新的書法樣式。
「屋漏痕」的「殘缺美」很符合中國文人對「古拙」的審美追求,弘一法師晚年書法的簡單線條,就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體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