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明珠
藝術靈感可以跨時間、跨地域相互聯繫、傳承,一幅偉大畫作或一個雕塑,可能影響深遠,以至不同時代作品可窺探到一脈相承之處,而我們觀賞一刻,亦可能會聯想到自身相似的經驗而得到共鳴感受。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於香港M+博物館開展,正好給藝術愛好者與大師對話的機會。記得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畢加索逝世十周年初到巴黎,看畢加索的畫,覺得他繪畫的小孩純真,眼裏閃着不帶任何雜質的靈氣;與他繪畫的立體且有不同角度的女人臉龐,風格截然不同,不同時期各種畫都教人動容,感到他是一個又多產又多變的大畫家。這次為再看到他的真跡於M+博物館的預展率先觀賞,此次展出畢加索畫作及作品合共60件,特別是展場以對照式布展,展出於不同年代及亞洲等地區藝術家向大師致敬之作,或從畢加索引起靈感完成的作品,精彩紛呈。
剛入場我即被中國名家曾梵志的一幅《畢加索》吸引,有觀眾還誤以為那是畢加索自畫像,原來是曾梵志特意以濃烈鮮艷色彩繪畫畢加索在沉思,神情亦似凝視着來參觀的人群,互動對話的樣子,策展人特別放此畫在進場處,很有心思。
展場分4大部分,分別為天才、局外人、魔法師及學徒,展示畢加索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第4部分「學徒」,道出畢加索這位天才,不斷求變、不斷創新,能從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中摘取許多靈感,並融化重新創作成自己的新作,可見藝術之路學無止境。例如身為反戰及愛和平的大畫家,畢加索繪畫的《朝鮮大屠殺》,靈感分別來自哥雅及馬奈所繪戰事中處決的場景,極具戲劇震撼感。
這個展覽還有珍貴的畢加索繪畫錄像,多媒體紀錄片,以及「畢」如畫一畫之互動裝置,讓觀眾可沉浸式體驗畢加索畫筆下之世界。展期至暑假,並特別印製了親子導覽手冊,鼓勵家長與小朋友欣賞及互動,展場可見全部由不同學生繪畫的立體人臉綜合大畫牆,看到少年人與大師的對話,相信如果畢加索仍在世,一定很歡喜這赤子心,因畢加索說:「要畫得像拉斐爾,我花了4年,要畫得像小孩,卻花了我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