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 宋清輝
美國4月2日宣布所有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筆者觀察到,這政策的推出無疑是在全球市場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其潛在影響深遠、波及範圍廣泛。所謂「對等關稅」,其核心在於強調貿易關係的「公平性」和「對等性」。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邏輯背後,卻隱藏着美國政府對全球貿易體系的深刻誤解以及對經濟規律的漠視。
首先,全球價值鏈的複雜性使得簡單的「對等」難以實現。一個最終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其原材料可能來自多個國家,組裝環節又在另一個國家完成。在此背景下,對最終產品徵收統一的「最低基準關稅」,不僅無法準確反映貿易的真實結構,反而可能對那些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經濟體造成不必要的衝擊。
其次,關稅作為一種貿易壁壘,其最終成本往往由國內消費者和企業承擔。美國政府加徵關稅,直接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推高國內物價,侵蝕消費者的購買力。
最後,單邊主義的關稅行動必然引發貿易夥伴的反制。總之,這種你來我往的關稅博弈,最終只會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升級,進而損害全球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黃金吸引 美元美債長遠存風險
當前在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投資者紛紛在尋求多元化的避險策略,而黃金作為一種重要的避險資產,其吸引力自然水漲船高。雖然美元和美債目前仍是重要的避險資產,但其未來的避險屬性也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挑戰。短期內美元的全球地位不太可能發生根本性改變,長期來看則可能會面臨相對性的下降趨勢,長線投資者應對此保持謹慎。
數字貨幣避險屬性仍待驗證
除了黃金,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也被一些投資者視為避險資產。然而,筆者認為數字貨幣在當前環境下的避險屬性上還不能與傳統貴金屬相提並論。比特幣等主要數字貨幣價格的波動性極大,且在某些市場環境下與股票等風險資產的相關性已有所增強,這無疑削弱了其作為獨立避險資產的特性。目前而言,數字貨幣更像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性資產,而非穩定的避險工具。未來,隨着數字貨幣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和監管框架的完善,其避險屬性可能會逐漸增強,但仍需時間的進一步驗證。
除了黃金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資產也具備一定的避險屬性,例如某些國家的優質國債、部分避險貨幣,例如如瑞士法郎、日圓等。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對市場前景的判斷,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以應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風險。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