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美國總統特朗普昨宣布對幾乎全球貿易夥伴加徵所謂「對等關稅」,部分國家的稅率高過預期,其中對華加徵34%關稅,連同原有的20%關稅,中國貨品出口到美國將被徵收54%關稅。消息除拖累美股昨晚早段大跌逾1,500點外,亞太區主要市場股市昨日普遍向下,當中被大徵46%關稅的越南,其股市大跌6.7%最慘,日股亦大跌2.8%,港股則反覆跌1.5%,當中出口股及手機股成重災區,航運股與電商股捱沽。分析指出,市場觀察各國的反制措施,會否讓關稅大戰升級,建議投資者暫時先不要「撈底」,觀察後續發展。
美國大打「對等關稅」戰,港股昨早大幅低開逾560點,跌至22,638點,但50天線(22,653點)見有支持,令恒指尾市跌幅得以收窄至352點,收報22,849點,成交2,895億元。滬指則小幅走低,全日僅跌0.2%,台股更微升0.1%,事件對大中華股市的影響,似乎經多個月的擾攘,市場已有所預備。不過,昨日出口股仍大受衝擊,晶苑(2232)急挫23.3%,申洲(2313)也大挫14.1%,創科(0669)跌12.4%,其利工業(1731)跌約12%、盛諾(1418)跌10.8%、德昌(0179)跌8.9%。
港股早消化部分不利因素
紅蟻資本投資總監李澤銘表示,與越南、柬埔寨均超過40%的對等關稅稅率相比,今次對中國額外徵收的34%「對等關稅」不算特別高,因為相較而言,對中國不算特別劣勢,也不算特別針對中國貨品,加上中國很多製造商都有一定準備,故今次的影響有望逐步被消化。
要數最受影響的,當然是收入來自美國比例較多的股份。花旗昨日列出多隻去年出口美國市場純利佔比較高的股份,摩根士丹利之前亦公布9隻本港的關稅高危股,當中以來自美國收入比例高達75%的創科最受影響,該股跌幅較大。出口家電的泉峰控股(2285),純利55%至60%來自美國,昨日跌15.5%。至於手機零件商亦是重災區,逾50%收入來自美國的瑞聲(2018)與比亞迪電子(0285),兩股分別跌12.7%及8.7%。高偉(1415)跌17.8%,丘鈦(1478)跌8.7%,舜宇(2382)跌6.6%。

中金:美有嚴峻滯脹風險
中金公司報告分析,若關稅完全落地,美國的有效關稅率從去年的2.4%大幅上升至25.1%,超出此前預計的極端情形。對美國而言,如果上述關稅持續下去,美國經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滯脹風險。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認為,大市回調幅度已不算小,但是在不明氣氛主導下,大市或會稍作深一些的調整。
港股連跌四星期,輝立證券董事黃瑋傑表示,恒指技術上已跌至50天線水平,但「北水」昨日淨買入近288億元,逼近歷來高位,預期大市在現水平可暫時找到支持,後市有機會反彈,特別是一些昨日大跌、但美國市場佔收入比例並不高的股份。不過,他相信市場短期氣氛仍會傾向觀望,因為美國的貿易夥伴,可能有報復性反制動作,或會令到關稅戰升級,在此陰霾下,料會限制大市的反彈幅度。他預測,恒指當反彈至23,100點前,便會出現一定的阻力。
美國同時宣布取消內地及香港小額包裹豁免關稅政策,電商首當其衝,阿里巴巴(9988)及京東(9618)跌半成,子不語(2420)跌12%。航空航運股也受影響,德翔海運(2510)大跌15.2%、中遠海控(1919)及中遠海能(1138)跌約7%。
特區政府強烈反對美強行向港貨徵稅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美國政府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包括向香港產品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及由5月2日起取消香港產品的小額免稅待遇並徵收關稅,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和不滿。
港從不設關稅 「對等」違邏輯
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美國的做法霸凌無理,違反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規則,恣意破壞作為國際貿易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特區政府再次嚴正要求美方撤回其所謂的關稅對等措施。
發言人表示,香港是自由港,一直支持和奉行自由貿易,對所有進口貨品包括美國產品從來不設關稅,美國以所謂對等關稅為由對香港產品加徵關稅,違反常理邏輯。
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是單獨的關稅地區,設立了有效的貨物進出口制度,包括產地來源證制度、貿易申報和貨物艙單要求,並一直按此採取嚴厲的執法行動。美國聲稱為減少轉運和逃稅風險,對香港產品加徵所謂對等關稅,是脫離事實的說法,充分凸顯其為打壓對手的霸凌行為。
美十年對港貿易順差2715億美元
發言人續說,在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為603億美元。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美國的做法完全是損己害人的單邊保護主義行為。
發言人指,總括來說,特區政府會繼續密切審視和評估美國違反公平貿易的單邊行為,採取措施捍衛香港的合法權益,包括按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作出申訴。
【政界回應】林健鋒籲銀行信保助港企周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考玲)美國宣布針對全球貿易夥伴的所謂「對等關稅」措施,香港立法會議員商界(第一)林健鋒昨日批評美方此舉屬霸權主義,實屬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更影響全球正常貿易交往。他指在中美貿易戰下,港商已將部分廠房或生產線搬遷至亞洲其他地區,惟今次美國再向東南亞國家徵收關稅,會嚴重打擊港商過去的部署,有港商向他反映暫時也只能靜觀其變。

買家不願收貨影響港商資金流
被問及香港廠商可以有何應對辦法,林健鋒表示日前曾和幾位香港廠家溝通過,共識是不應放棄美國市場,但同時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例如東南亞、非洲、南美等。他又指近日美國關稅政策變化不定,令到香港出口受到影響,例如是進口商向港商持續下單卻不願收貨,影響港商資金流,林健鋒呼籲銀行和出口信用保險局望加大額度「幫幫手」。
冀政府在稅務外勞有政策配套
林健鋒又稱,面對今次美國對全球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措施,香港的出口商或者製造商承受很大壓力,他明白港商在利潤上已經很少,希望政府能夠有政策上的配合,例如是稅務上、租務上等,他亦期望銀行也出力支持,以便港商資金周轉部署,因為如果香港廠商過不了今次難關,真的有可能會倒閉。
林健鋒又呼籲,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土地及稅務政策等方面要更加靈活,例如是簡化輸入勞工政策,以加強競爭力,同時協助港商尋找不同商機,去不同地方尋找新合作夥伴。
【電商影響】美對包裹徵關稅 香港郵政:不會代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考玲)美國昨日還宣布取消對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小額包裹豁免關稅政策,5月2日起生效。特區政府發言人昨日表示,就寄往美國物品的小額免稅安排,美國多次單方面朝令夕改,香港郵政要求美國郵政機關盡快釐清,不應對市民帶來不便,香港郵政會由現在至5月2日,暫時維持寄件美國的郵遞服務,但不會代收所謂關稅。

港電商聯盟:收稅對行業有影響
香港立法會議員(進出口界)、香港電商發展聯盟召集人黃英豪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美取消小額包裹豁免關稅措施,會對電商的銷售量有影響,但影響程度有幾大,則視乎美國是行政手段還是全部取消小額包裹豁免關稅,目前情況仍未明朗需要多加留意。他又稱,從部分友人口中得知,美國人經拼多多海外版或東京國際版購物,於新措施後要報關,在需要報關的情況下阻礙了物流運輸,可能以前兩至三天物流已到達,需要關稅後則加長運輸至三至五天。
黃英豪又稱,美國這次幾乎對全球所有國家或地區徵收額外關稅,是有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之餘,亦影響香港的貿易及出口商,因為加了關稅後會增加貨品成本,當貨品成本上升,就導致消費者的需求下降,從而影響貿易額。與此同時,出口到美國的貨品價格也上升,美國消費者買不起,亦讓美國本土消費市道受到打擊,因為美國不少日常用品已經不再生產,要靠全球入口,所以是次關稅政策將影響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
議員:徵關稅推升通脹及利率
立法會工業界(第二)議員吳永嘉昨亦表示,過往小型貨品輸美不用繳稅,新政策會影響電商的運作,生產商及美國的進口商均難以消化這些額外支出,只能向消費者轉嫁成本,推高美國的物價,也推高其通貨膨脹,利率也難以向下,利息高企之下廠商的借貸周轉成本有可能隨之而增加,全球無人是贏家。
盧金榮:港商要加大力度開拓非美市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對於美國宣布向幾乎所有貿易夥伴實施所謂的「對等關稅」,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昨回應企業應對之策,他認為需大力推進供應鏈強化及多元化策略,包括深化與傳統市場的合作,加大力度開拓非美市場,包括積極拓展內地消費市場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新興市場;同時,特區政府及商會方面可鼓勵企業透過加大研發、技術創新、品牌發展及綠色轉型方面的投入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助力業界在變局中尋機突圍。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衝擊
就美國包括向所有中國貨品額外徵收34%關稅,並取消來自內地和香港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盧金榮表示,廠商會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他批評美國此舉是罔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但損害國際貿易秩序,更嚴重衝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廠商會全力支持國家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以及支持特區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以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盧金榮又指,美國肆意利用關稅築起貿易壁壘,藉「對等」之名行壓迫之實,試圖迫使其他國家讓步,以解決自身內部複雜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這做法完全背離自由貿易原則,「對等關稅所引發的漣漪效應,不僅將進一步壓抑全球貿易活動,加劇經濟波動,最終還會推高美國自身通脹壓力,結果是損人不利己,充分暴露其極端自利的本質。」
內地促消費穩投資提供機遇
鑑於新一輪關稅政策涵蓋範圍廣泛,且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他表示,廠商會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加緊評估該措施對會員企業所造成的實質影響,適時向有關當局反映業界訴求與建議。廠商會強調,儘管當前外圍環境充滿挑戰,但隨着國家推出一系列促消費、穩投資措施,以及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會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動力。
普徠仕首席新興市場宏觀策略師Chris Kushlis昨日亦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力度超出市場預期。這些關稅的計算方式並不透明,因為當中包含非關稅壁壘及「匯率操縱」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將如何影響最終的關稅數字仍不明朗。他指,亞洲地區對美國出口佔區內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5%;若關稅真的提高20-35%,將對今年的經濟增長構成重大阻力,對外貿依賴程度越大的經濟體將受到更明顯的影響。另外,鑒於許多亞洲經濟體的出口附加值中,有較高的比重最終流向美國,全球關稅的廣泛實施或會阻礙貿易轉向的效果。
亞洲各國料推積極財政措施
對於後續發展,Chris Kushlis指,市場現靜待各國尤其是亞洲國家的回應。雖然各方對談判持開放態度,但除降低或取消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外,亞洲國家能採取何種其他措施、以顯著降低其面臨的關稅仍是未知之數。採取反制關稅和貨幣貶值等措施,可能引發美國進一步加徵關稅,令區內各國的政策決策者的處境更加複雜。各國更有可能將重點放在支持國內經濟,政策更靈活的國家或會推出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抵消關稅對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關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