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宣布,依法對長和港口交易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對於長江和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輿論持續升溫。 資料圖片

香港長和實業集團擬將旗下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資產,以228億美元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的交易,近期引發了社會的熱切關注與討論。香港青年會認為,此案不僅涉及商業利益的博弈,更觸發了對於國家戰略安全、中美地緣政治及企業社會責任等重要議題的思考,一場看似簡單交易背後,藴藏深層的風險。

一、戰略安全隱患:關鍵航道控制權的流失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貿易的重要樞紐,中國約21%的海運貿易依賴此航道。長和集團擁有的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作為運河兩端的核心樞紐,近期美方已表示會對中國航運施加壓力,一旦美資接手,很大機會對中國船隻施加天價收費,包括150萬美元的停泊港口費用。幸好中國政府已指出此交易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及「反壟斷法」,並啟動了必要的審查,以防止關鍵基礎設施淪為他國的工具。這不僅是對國家安全的保護,也是對未來經濟穩定與發展的負責任表現。

二、商業邏輯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長和自稱「商家」,強調「利潤至上」「在商言商」。然而,商業行為也需要考量社會責任。在過去的事業中,長和負責人無疑為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他在基建、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投資,對民生改善具有積極作用。然而,當一家對社會極其有影響力的企業,在關鍵時候若缺乏對國家利益的考量,將為國家與社會帶來重大衝擊,造成無可挽救的結果。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企業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應該考慮他們的決策對社會和國家的長遠影響。

三、監管信號與政策應對

中國政府已針對該交易採取了多重措施,包括法律審查和市場監管,強調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這些舉措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也為企業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企業的發展應與國家的戰略需求相一致。政府的這些行動不僅是在保護國家利益,也是對企業家一種期望,激勵他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能關注社會與國家的共同未來。

四、啟示與呼籲:企業與國家的協同發展

長和出售港口的事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契機。在全球化退潮與地緣衝突加劇的今天,企業應超越短期利潤的計算,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在面對如此關鍵的交易時,期待商家能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加關注國家的長遠利益和社會責任。

對於企業家來說,這起事件更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在全球商業競爭中,保持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不僅能增強企業的社會形象,更能在國家面對外部挑戰時,形成強有力的支持。未來的企業發展應與國家利益相輔相成,而非背道而馳。當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成功時,也應時刻不忘回饋社會,促進公益,這將有助於實現商業利益與社會福祉的共贏。企業家與國家的良性互動,能讓中國在國際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共同應對外部挑戰、促進內部穩定與發展,將是未來路上的重要課題。唯有堅守民族大義,兼顧商業利益,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實現國家強與企業強的良性循環,有「國」才有「家」。

相關閱讀:

就長和擬售巴拿馬港口一事 本港各界發聲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