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中央出台提振經濟措施,以及內地DeepSeek崛起所帶來的中國資產重估,助推港股今年首季表現跑贏全球多個主要市場。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交易商情(LSEG Deals Intelligence)及畢馬威昨日都發表了香港首季IPO報告,其中,畢馬威的統計顯示本港首季共完成15宗IPO,集資額177億港元,位列全球第四,金額高去年同期近3倍,是自2021年以來第一季度新高。增長勢頭亦反映在IPO申請數量上,目前申請宗數已增至120家企業,較2024年年底的86家顯著增加,畢馬威相信今年香港IPO市場將迎來充滿活力的一年。 

畢馬威昨日發表香港首季IPO報告。報告指出,香港IPO市場延續了2024年下半年的強勁勢頭,在2025年初迎來了良好的開局。今年首季,香港共完成15宗IPO,集資額達177億港元,較2024年首季的47億港元增約2.77倍,金額創下自2021年以來第一季度的新高。這一出色表現不僅得益於上市宗數增加了25%,更因為第一季度有6宗IPO的集資額超過了10億港元,推動平均交易規模增長了193%。

而2024年香港共71宗新股上市,集資870億港元,全球排名位列第四。

科技熱潮推升流動性和估值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昨表示,香港今年首季超過10億港元集資額的IPO便有6宗,去年同期僅有1宗。這一亮眼表現,主要受DeepSeek推出所推動,市場對內地科技公司的興趣顯著增強,對整體市場流動性和估值的提升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內地監管機構的鼓勵,以及接通國際資本市場需求,驅動了「A+H」公司的增長。他表示,儘管貿易關稅和利率方面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全球投資者對AI及其前景仍保持樂觀,預期AI的應用將持續吸引市場關注,有助相關企業獲得更好估值,並抓緊上市時機。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行業香港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在兩會過後,中證監提出了新一輪資本市場優化,旨在推動全面投資改革,優先考慮高質量發展並降低風險。特別是支持尚未盈利但具有高質量的科技初創企業上市,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科技公司的創新和發展。

120新股排隊 「A+H」受青睞

香港新股市場的增長勢頭還反映在IPO申請數量上,目前申請宗數已增至120家企業,較2024年年底86家有顯著增加。這一升勢主要源於第一季有51家企業首次提交申請,而對上一個季度僅有24家。特別是「A+H」上市模式日益受青睞,首次提交申請的企業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A股的上市公司。畢馬威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組主管合夥人劉大昌表示,該行看到一些內地科技公司,正考慮透過特專科技公司通道來港上市,他相信香港IPO市場將迎來充滿活力的一年。

倫交所集團交易商情數據則顯示,今年首季全球IPO(包括二次上市)的總集資額為2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有12.6%增長,是2022年以來,首季最佳數額。其中,港股首季融資額達16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3倍多。股票資本市場發行數量也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4%,這主要得益於3月份的兩筆大型上市後集資:比亞迪(1211)56億美元和小米(1810)55億美元的股份配售。

●首季港股市場融資金額為167億美元,包括比亞迪和小米兩筆大型配股。資料圖片
●首季港股市場融資金額為167億美元,包括比亞迪和小米兩筆大型配股。資料圖片

港交所的主板和創業板合共的首次公開招股(包括原始IPO和二次上市),首季共籌資23億美元,相比起2024年的開局,今年同期集資額激增了281.9%,港交所首季集資額全球排名第四。

【特稿】彭博研究:香港股市將繼續輾壓新加坡

最新統計顯示,香港今年首季的新股市場總集資額排名升至全球第四。猶記得,2023年香港的新股市場曾落後於印度及印尼,排名更曾跌至全球第十。今天香港新股市場能夠重振雄風,實有賴中央去年下半年來持續推出提振經濟措施,推動經濟及市場氣氛回穩,中國證監會公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簡稱「惠港5招」)當中更明確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隨後內地家電龍頭美的集團來港二次上市,總集資逾306億元,成為港股近三年來最大IPO。在中央支持下,港股及IPO市場亦回復暢旺。

新加坡常被拿來與香港作對比。然而,在上月20日英國智庫Z / 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7),香港蟬聯全球第三,得分大增11分,至760分,領先第四名的新加坡10分。

內地融資需求提升港規模

彭博經濟研究分析師Francis Chan及BI資深產業分析師Sharnie Wong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香港料將在股權資本市場和交易量方面碾壓新加坡等亞洲其他市場,原因是中國內地的融資需求可能令香港IPO規模翻一番,隨着內地加快審批境外上市申請,可能推動中資發行人雙重上市,並吸引獨角獸企業回歸,2025年香港IPO規模可能增長逾一倍,募集資金有望突破220億美元。

港股近半年猛升吸引新股

報告說,過去6個月裏,香港股市上漲逾30%,這也可能吸引更多股票發行。新加坡IPO規模有望從去年的3,400萬美元低點反彈,但2024年退市公司(20家)超過了新上市公司(4家)。香港去的IPO額為112億美元,及有71宗上市。

報告又指,新加坡股市另一個軟肋是其一直未能成為東南亞的股權融資中心,並且可能無法從東南亞其他市場獲得大量資本市場業務。作為中國內地的離岸金融中心,香港市場IPO業務遠超新加坡。新加坡依仗的東盟10國,其一體化程度遠低於擁有20個成員國的歐元區,而主要東盟成員國都擁有自己的貨幣和為企業成長提供資金的在岸股市,這也令新加坡在吸納上市公司方面加倍辛苦。

2024年,馬來西亞以16億美元的股票IPO規模位居東南亞之首,其次是印尼(9.07億美元)和泰國(7.97億美元)。菲律賓和越南的IPO集資額均超過2億美元,遠超新加坡的3,400萬美元。

報告稱,在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放緩之際,外國投資者重燃對境外上市中資股票的興趣,香港市場料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從而維持比新加坡市場更高的市值和成交量。在過去6個月裏上漲逾30%之後,目前港股市值約為5萬億美元。1月和2月,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達286億美元。中資企業的市值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81%,香港與內地交易所的互聯互通機制覆蓋了香港股市92%的成交額。

相對於香港,新加坡股市雖然更多元化,上市公司來自本土、其他東南亞國家,還包括一些中國內地企業,但新加坡股市市值僅約6,600億美元,與香港相去甚遠;新交所今年前兩個月股市日均成交額為9.44億美元,同樣落後於香港。

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積極向好,港股漲幅全球第一,目前有120家公司排隊上市。

港交所計劃今年優化ETP業務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周紹基) 港交所(0388)計劃今年優化交易所買賣產品(ETP)業務,包括將ETP的實物申購及贖回機制數碼化及自動化,使用數碼平台取代部分人手和紙本作業,以降低主要ETP參與者的營運負擔,並提高ETP市場效率。港交所證券產品發展主管羅博仁昨表示,去年香港ETP生態圈成交額連續4年創新高,ETP日均成交額達189億元,按年升35%。ETP數量亦由2020年底的146隻增至去年底的194隻。

港交所證券產品發展主管羅博仁

產品多元化提高流動性

羅博仁表示,亞洲首批個股槓桿及反向產品上周在港上市,預期同類產品陸續有來,又認為虛擬資產及備兌認購期權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有很大增長潛力。他指出,自2022年底推出虛擬貨幣ETF後,市場流動性大大提高,吸引很多不同類型投資者。備兌認購期權ETF則可透過期權金產生定期的潛在收入流,有一定的下行保障,在市況波動時具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受歡迎。

ETF納入滬深港通有擴容空間

目前,香港是擁有亞洲最多元化的ETP產品生態圈之一,涵蓋香港、內地,以至全球的證券,涉及固定收益、貨幣、黃金,以及虛擬資產等領域。羅博仁指出,本港ETP的一站式交易平台配備完善的監管措施,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並確保規管健全。

他認為,將ETF納入滬深港通方面仍大有擴容空間。例如北向和南向ETF的日均成交額,從2022年第四季的1.08億元人民幣(北向)和14億港元(南向),升至2024年第四季的40億元人民幣(北向)和41億港元(南向)。去年拓寬發行人資格標準,增加了合資格ETF種類,為投資者提供更多跨境投資機會,發行人亦能夠構思更多種類的ETF產品,為ETP生態圈注入更多活力。隨着ETP生態圈不斷壯大,將持續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領先ETP中心的影響力。

未來港交所將從多方面優化市場結構,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幫助國際發行人進入本港ETP市場。羅博仁相信,無論是個股槓桿及反向產品,還是整體ETP產品的種類,未來都大有發展空間,為更多投資者提供更多機遇,鞏固香港作為亞洲 ETP市場和世界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