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 宋清輝

近期,多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持續加大養老機器人布局。對此筆者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與AI技術浪潮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相關上市公司布局養老機器人已成為行業又一「風向標」。未來,隨着技術逐步成熟,養老機器人產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筆者觀察到,當前中國部分養老機器人產品已取得顯著的技術突破,甚至實現了批量生產。例如,一些企業推出了可以進行室內導航、自主避障的移動機器人,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物品搬運、安全巡檢等服務;一些康復機器人可以輔助老年人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有一些健康監測機器人可以實時監測老年人的生理指標,及時預警潛在的健康風險。這些成果或標誌着養老機器人產業正在慢慢走向大規模應用,同時也為解決養老難題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部分養老機器人產品已取得技術突破甚至是批量生產,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人性化養老服務,企業布局養老機器人仍需要面臨諸多挑戰。

邁向量化 下一階段是智能化人性化

一方面,目前養老機器人,尤其是一些批量生產的產品,智能化水平仍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簡單的重複性任務,如移動、搬運、監測等。在複雜場景下的自主決策、環境感知、人機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與人類智慧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當老年人在家中遇到突發狀況時,機器人能否準確識別並做出恰當的反應。在複雜的居家環境中,機器人能否安全、靈活地進行導航和操作等,這些都需要更先進的AI算法和更強大的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養老服務不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慰藉。老年人往往面臨着孤獨、焦慮等情感問題,渴望得到陪伴和關懷。而目前的養老機器人,在人機自然交互方面仍顯得生硬,大部分還難以進行自然的語言對話和情感交流。它們往往缺乏情感識別和情感陪伴能力,尚難以真正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例如,當老年人感到孤獨或失落之時,養老機器人能否理解他們的情緒並給予恰當的情感回應。因此,如何讓養老機器人成為老年人值得信賴的傾聽者和陪伴者,是未來養老機器人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方向。

冀相應法律法規出台引導發展

此外,在展望養老機器人產業美好前景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倫理、社會和監管問題。例如,在養老服務中大量使用機器人是否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如何保障老年人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以及如何界定機器人在養老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提前思考和規劃。

因此,在推動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以規範市場秩序,從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亦需要加強倫理方面的研究和引導,以最大程度確保科技的發展始終以人為本,最終服務於人類的福祉。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