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何玫 黃寶儀 李紫妍 博鰲報道)博鰲亞洲論壇25日發布的《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5年度報告》(下稱《報告》)稱,亞洲作為全球氣候議程中的關鍵區域,每年需要數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是國際氣候資金的主要投向區域。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在亞洲國家中,中國的氣候融資需求最大,到2030年,中國的氣候融資總需求達到14萬億美元。印度的需求也十分突出,預計到2030年總需求為2.5萬億美元。
氣候治理方面中國表現突出
《報告》分析,各地區氣候資金分布存在顯著差異,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吸引了大量氣候投資,主要由於該地區的許多經濟體已制定了明確的戰略、建立了強有力的制度框架,並通過政策支持激勵氣候投資。同時,該地區迅猛地突破了清潔技術的技術攻關、部署和製造,綠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吸引了大量投資。這一點在中國尤為突出。
《報告》數據顯示,相比之下,南亞僅收到450億美元氣候投資,中亞與東歐、中東和北非僅收到350億美元和210億美元。這些地區的低融資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限的公共融資資源和制度能力,限制了這些國家吸收國際氣候資金的能力;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和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降低了長期氣候項目的可行性。《報告》認為,許多亞洲發展中國家需要優先發展國內其他產業,氣候融資的私人資金來源有限,疊加氣候不確定性與日俱增,彌合融資缺口極為困難。

亞太區2024年綠色可持續債券的發行規模預計達2600億美元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曹莉表示,公共部門佔據了全球氣候融資的一半,現在需要將私人部門的資金進一步調動起來。
綠色債券、綠色信貸以及股權投資是動員私人部門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亞太地區2024年綠色可持續債券的發行規模預計能夠達到2600億美元左右,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以及印度是亞洲綠色債券發行的五大經濟主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