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

文公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的是中國語言及文學,即是一般人所稱的「中文系」。當時,也許現在也是,中大中文系都吸引到本地最頂尖的一班文青入讀;當然,入學的要求也很嚴格。

記得當年同學之中,神級的國學高手如雲,出口成文只是基本條件,閱讀和寫作是共同興趣;不少同學更博覽群書,能隨口就說出許多經史子集典籍的內容,對詩詞歌賦朗朗上口者大不乏人。

文公子是少數不才的中文系學生,對於不少文學名著其實並未涉獵,起碼就未試過由始至終閱讀過一次被奉為經典的小說《紅樓夢》,也許是對情情愛愛的文章興趣不大,反而對閒書就很有興趣。對於現代文學,一向喜讀小說,後來因為修讀小思老師所教的「現代散文」課,對散文的高明之處加深了認識,也會閒時捧讀。至於新詩,就完全可說是門外漢了。但文公子並未因此而感到遺憾,記得當年讀過林文乙所寫《讀中文系的人》,提到中國文學浩如煙海,要研習的範圍包括上下幾千年,正如莊子所云:「吾生有涯」,學問卻無涯,要讀遍已難,更遑論精通,只能擇其有興趣者而從之了。

大家也許會認為,讀中文系的人會有什麼出路?相信都會認為是進入教育界,當一位中文科老師。文公子的同學當中,的確有半數左右從事了作育英才的工作,已經貴為中小學校長級的也不少;而擔心會誤人子弟的文公子,卻選擇了廣告和公關行業。

而在當年的中文系畢業生中,不在教育界發展者亦大有人在。以文公子的同屆同學為例,有做了會計師的、有做了律師的,以及有做內地和香港貿易的、有做影視製作的、有做出版的,也有做馬評家和粵曲名宿等。

文公子經常勉勵師弟妹,其實讀大學,只要是有興趣的,主修任何學科都可以。因為大學不是技術學校、不是做職業培訓,而是教學生如何在學問中找答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培養終身學習的興趣。讀中文系,或者正確來說,學語文的人,可說是擁有金庸小說中的「無相神功」。因為大家會比其他學系的人擁有更多做閱讀理解的時間,也有比較多發表文章的機會;對知識有更強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就可更輕易掌握新知識。

就算是專業,大學也只是讀4年就畢業,而人生卻有許多個4年。所以我們如果想轉賽道,也是比較容易的。所以讀中文系的人,在職業上也可以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