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兆麟

留意到近日香港和內地媒體對某港企拋售海外港口一事眾說紛紜,其中有不少批評言論,有的甚至比較尖銳,認為是「見利忘義」「背叛國家」。為什麼社會上對此事有反對的聲音,道理何在?值得深思。

說到港商港企,從來都與國家命運密不可分。特別是自改革開放後,國家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香港企業「好風憑藉力」,從內地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商機中發展壯大。港人的財富和榮耀,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並非生而有之,也不純粹是個人努力所得。

當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變局,大國博弈加劇,以靈活應變著稱的港企自當強化國家意識、大局意識、鬥爭意識。可惜一些企業仍只顧自身利益,非但不助力國家戰略發展去風險化,更作出漠視國家利益的商業決策。

今次拋售港口,雖讓企業在賬面上獲利甚豐,但難免被解讀為向特朗普的施壓「認輸跪低」。對於「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來說,在這宗強盜式併購成功後,他可能會得寸進尺、步步緊逼。因此,這絕不是一次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以商業行為包裝的「霸權」。當中所涉甚廣,關乎我國國家尊嚴和整體利益,企業斷然不能只顧一己之私、自作主張。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回望過去,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許多香港企業家都站穩了國家立場,名留史冊。如今面對外國強權打壓,港企更不能犯「軟骨病」,一味妥協把戰略資產拱手讓人。其實,真正的長遠利益,永遠根植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大義。唯有堅定維護國家利益,才能校準航向破浪前行,成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推動者、受益者。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者)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