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近日,杭州兩大人工智能獨角獸Deepseek與宇樹科技相繼在香港設立新公司,引發外界對其籌建香港總部的猜測。筆者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技術遷徙,而是中國數字經濟版圖重構的關鍵信號——當西子湖畔的算法工程師與維港兩岸的金融科技公司展開雲端協同,當杭州之江實驗室的量子計算模型通過香港國際數據樞紐走向世界,一場重塑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數字文明共同體」革命正在粵港澳大灣區悄然發生。

圖為Deepseek。(路透社資料圖)

香港:技術合規的「壓力測試場」

當前,全球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臨界點,生成式AI、量子計算、生物合成等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使得科技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當硅谷巨頭陷入「技術霸權焦慮」,歐盟用《人工智能法案》構築數字鐵幕,內地科技企業亟需重構全球化坐標系。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戰略轉換器」,香港恰好可為內地科企構建獨特的「三維賦能體系」。

​首先是國際規則接口:香港普通法體系與內地數字規則的兼容實驗場,使得商湯科技等企業能夠同時進行AIGC內容審核的合規性預演與跨境數據流動的合法性驗證。Deepseek選擇在香港設立新公司,或許正是看中了其「數據中轉站」的特殊價值——既能享受中國龐大的數據紅利,又能通過普通法體系對接國際資本市場。這種制度創新優勢,使香港成為科技企業規避地緣政治風險的「諾亞方舟」。

​其次是全球資本樞紐的優勢:依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內地科技企業可實現「研發在內地-融資在香港-應用在全球」的資本循環閉環。此外是人才超級鏈接:以香港科技大學與西湖大學聯合培養的「數字科學碩士」項目為例,該項目開創了「杭州研發+港深製造+全球應用」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僅2024年上半年,就有237位香港高校科研人員通過「大灣區人才通」計劃入駐杭州科創平台。

很顯然,內地科企紛紛布局香港是一個雙贏的合作,香港當下的目標是成為「國際AI創科中心」,冀望通過資金、政策、基礎設施三位一體支持,以此來吸引全球AI企業及產業鏈資源,最後形成技術研發-產業應用-資本賦能的閉環生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6日透露,截至到2月底,香港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引入66家重點企業,超八成計劃建立全球或地區總部,最終的目標是形成AI產業集群。再加上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4所知名高校的數據科學與AI專業位列全球前40的優勢,使得本地高素質人才儲備非常豐厚。

未來圖景:科技文明的「大灣區敘事」

站在人類文明的新坐標系上觀察,這場始於商業布局的科技革命,實則勾勒着一幅全新的文明圖景。當香港的金融資本遇見內地的工程師紅利,當中東的主權基金、家辦資本邂逅內地的數字智慧,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科技文明共同體正在形成。這種文明形態既不同於硅谷的資本主導型創新,也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競爭範式,而是開創了技術共生、文明共榮的新路徑。

在這場靜默的革命中,每個參與者都是時代的書寫者。從大疆科技香港「創客空間」裏打造出具東方美學與西方工程標準的無人機工程師、杭州AI實驗室裏調試算法的工程師,到香港數據中心運維的量子計算專家,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製造基地調試機器人的產業工人,他們共同編織着人類科技文明的新圖景。未來,當Deepseek的智能系統處理着全球金融市場的海量數據、宇樹機器人的機械足印印刻在香港城市街頭、眾擎科技的跑步機器人奔馳在維多利亞港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版圖的變遷,更是一個古老文明擁抱現代科技文明的智慧覺醒。

筆者認為,真正的科技革命永遠發生在文明的交匯處,在那裏,不同的思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不同的制度孕育出共生的智慧。若干年後回看今天,我們會發現,這些公司的遷徙不是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就像珠江水不會倒流,真正的創新浪潮從不怕碰撞,反而越激蕩越壯闊。當香港的金融大廈遇見深圳的科技園區,當杭州的算法天才邂逅廣州的製造工匠,一個屬於絕大多數人的科技新時代,正在南海之濱悄然生長。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