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充分彰顯了國家對香港、澳門發展的全方位支持和積極引導,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雙循環」戰略的關鍵承載區,正在重塑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版圖。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金融中樞,亟需緊緊抓住此不可錯失的良機,以融合創新為驅動,以更高站位謀劃發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將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勝勢,以更高質量的機制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在金融領域構建「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生態。

長期以來,國際投資者期望借助香港對接內地的廣大合作機會。目前,大灣區內各個地區與城市的「硬聯通」縮短了物理距離,政策、體制等「軟聯通」的深化正推動區域經濟逐漸轉型升級,但尚存在一定的優化空間。比如,河套與前海合作區不應局限於香港研發加內地量產的傳統分工,可從完善監管沙盒互認機制着手,推動深港兩地建立科創企業跨境融資白名單,允許生物醫藥、量子計算等特定領域實現股權資金閉環流動,此舉既能破解初創企業融資壁壘,又能促進科技金融從單向賦能到雙向進化。

在互聯互通方面,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政策雖釋放了制度紅利,但香港若僅充當資金出入境通道,將陷入低附加值陷阱,應依託全球排名前列的債券市場與私募基金集聚優勢,搭建跨境資產配置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可以探討前期聯合內地券商開發定制化財富管理方案,後端聯動倫敦、盧森堡等離岸市場構建跨時區交易網絡,使香港成為亞太乃至全球家族辦公室與機構投資決策中樞,實現跨境資本從管道經濟轉為全服務鏈生態構建。

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中國三分之二的對內和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大部分金融投資,都是通過香港進行。因此推動從人民幣離岸池到定價中心具有戰略意義。聯合推進人民幣利率、匯率衍生品創新,探索碳期貨、新能源REITs等特色產品的人民幣計價機制,通過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建立與內地市場實時聯動的清算體系,為全球大宗商品貿易提供人民幣+數字金融的香港方案,將有助於香港實現從流量樞紐到價值中樞,不斷完善大灣區金融生態圈。

香港的獨特價值在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能在國際國內的制度差異中實現規則機制整合協作。在標準互認方面可構建金融規則媒介,比如,針對大灣區企業跨境上市需求,將香港ESG披露標準與內地雙碳目標對接,開發兼具國際認可度與中國特色的披露框架;將粵港澳綠色建築認證納入企業ESG評級體系,既符合國際投資者偏好,又能服務國家發展所需。在爭議解決方面打造信任生產的基礎設施,香港法律體系可建立大灣區內參判例機制,對跨境金融糾紛中涉及三地法律衝突的典型案例建立聯合司法解釋庫,降低司法成本。在數據流動方面劃定安全創新的動態邊界。在確保國家安全前提下,對金融機構客戶畫像、風險模型等非敏感數據實施負面清單加跨境認證管理。此舉既能滿足跨國機構區域運營需求,又能為內地數據跨境制度提供實踐樣本。

中國金融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香港的使命絕非簡單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不應止步於國家戰略的執行者,更應成為全球化發展新模式的設計者。當香港發揮良好的營商環境、最自由經濟體、國際專業服務等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鞏固自身的繁榮穩定,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常務副主席)

點此進入2025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