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在一連八日的內地春節黃金周期間,整體訪港旅客達約14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八成半為內地旅客。數據顯示,共有超過2,200個內地入境旅行團到港,過夜行程佔約八成三,酒店入住率普遍達到90%,西九文化區、海洋公園、香港迪士尼樂園、山頂纜車、昂坪360纜車等主要旅遊景點亦錄得暢旺人流。

「旺丁」見成果 「旺財」待加強

可以說,新春國際匯演之夜、農曆新年煙花匯演、農曆新年賽馬日和賀歲盃等黃金周期間的連串「旺丁」活動,廣受市民和旅客歡迎,有效地帶動了旅客流量。但在亮眼成績單下,也應該深入分析和正視各項數據在「旺財」等方面揭示的困難與挑戰。

2024年,全年訪港旅客數目同比反彈30.9%至4,450萬人次,但內地旅客的3,404萬人次數目僅同比增長27.2%,遠低於非內地旅客44.4%的增幅。在過夜客中,內地旅客增幅更僅為19.6%,而非內地過夜客增幅高達49.3%。雖然深圳居民的「一簽多行」政策已於去年12月恢復,但由於實施時間較短、跨境交通便捷影響旅客過夜意願等原因,對本港零售業、酒店業和旅遊消費帶來的效益有限。

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經歷連續10個月的同比下滑後,2024年全年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7.3%。去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9.7%,跌幅較11月7.3%的同比跌幅進一步惡化。從具體品類來看,12月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銷貨價值跌幅達到13.8%,服裝、鞋類及其他衣物配件、百貨公司和眼鏡店的銷貨價值也分別下滑11.1%、4.9%、8.9%和7.5%。

建議優化「一簽多行」 拓優質客源

撇除去年12月份聖誕假日期間本港市民外遊的因素,以及港元跟隨美元走強對旅客在港消費意願的抑制,真實跌幅或許比數據顯示的情況略好。2024年第四季度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6.7%,跌幅較第三季度的9.6%跌幅也已有所收窄。不過,內地旅客「深度遊」和「體驗遊」比例的提高、內地旅客在港人均消費額的減少、內地跨境電商交易額佔香港零售額比例攀升、本港市民北上消費常態化等消費模式的結構性轉變,對本港零售業與消費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對之前極度依賴內地旅客的高端奢侈品行業的衝擊,不容小覷。

有意見認為,應促成在北京、上海等更多內地遠途高消費能力城市推行「一簽多行」政策。筆者對此深表贊同。不過,此前本專欄已提出,北京和上海均在經歷零售的同比下跌,背後是消費者個體和企業經營等方面因素給整體經濟帶來的結構性挑戰,能否通過外遊給本港旅遊業和零售業帶來助力,仍需觀察。

筆者認為,更具有實際操作可能性的,應當是建立「一簽多行」城市分級制度和簽證配額動態調節機制,按消費能力、地域距離、文化關聯度等因素設置差異化簽證權限,對符合條件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年無限次訪港」、「一年多次訪港」和每次允許七天或五天等不同停留期限的組合,配合高速鐵路票務優惠、熱門景點動態票價、內地旅客在港消費額部分抵扣內地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等措施,為香港帶來更具消費能力和意願、更為穩定和長遠的客源。

盼地標性景點統一規劃和優化

同時,本港相關產業需要在自身升級創新方面多下功夫。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對「幻彩詠香江」、西九文化區、啟德體育園等新舊地標進行統一規劃和優化,實現旅遊、展覽、文化、藝術、賽事的聯動,再造消費場景;可以藉助跨境物流和供應鏈的重構與升級,在更大地理空間維度上打造「前店後倉」模式,實現部分商品本港現場體驗、大灣區保稅倉庫發貨、24小時送達的組合;可以資助和鼓勵體驗類、深度類、細分類旅遊產品的開發、設計、落地,將目標從內地旅客進一步拓展到日韓、東南亞、歐洲、中東等旅客群體。

建設新型消費生態才是關鍵

在國家惠港政策持續支持、特區政府不斷出台相關促進措施、其他跨境經濟活動繼續改善的大背景下,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的經營狀況有望逐步改善。不過,在筆者看來,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涅磐重生的關鍵,不在於簡單化、重複化地拓展客源,而在於能否成功體驗、文化、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消費生態。當傳統零售空間轉型為文化記憶的載體,當每次簽證計劃拓寬都伴隨着服務能級的躍升,當旅遊業和零售業的發展與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等定位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香港才能真正實現從「流量」向「留量」的質變。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