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證券及期貨業專業總會(證券業工會)就2025至26年財政預算案發表意見,指在目前全球經濟動盪與金融市場變遷的現實中,香港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挑戰方面,香港政府的財政結構有其潛在的脆弱性,未來可能面臨風險。但在綠色金融及數字金融方面,本港亦迎來發展機遇。

  工會指出,香港連續5年面臨財赤,2023/24財政年度的赤字達到1,438億元,超出初步預算的1.5倍,未來可能面臨財政風險。故該會建議,擴大本港稅基以增加收入來源的多樣性,政府亦應推動稅制創新,以提升財政管理的前瞻性,以及加強財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責任感。

  例如,本港的股票交易印花稅已處全球最高水平,故該會建議改革印花稅制,大前提是不影響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可考慮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政府亦可考慮重新徵收衍生工具印花稅,並對窩輪、牛熊證等產品徵收印花稅,對股票投資者也相對公平。該會認為,任何減少徵稅的方案都能刺激市場,反之,加稅都有窒礙市場的風險。

  該會建議,由目前買賣雙方各付0.1%,改為買賣雙方各付0.0625%,而衍生權證及牛熊證買賣雙方各付0.025%。按照以下運算方式,比較過去17個月數據,總徵收股票印花稅平均少收34%。

  在重振香港的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市場,除了調降印花稅有助降低總交易成本,其次,政府亦可考慮適度放寬孖展政策,也是一項重要舉措。自從孖展政策的收緊後,創業板和部分小型主板企業的融資能力便大幅下降,甚至讓中小企業對香港上市失去興趣。若能適度放寬孖展政策,相信不但能吸引更多短線投資者進場交易,同時,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

  工會又建議,政府可考慮減免商品期貨交易的稅率,如降低或免除商品期貨交易的印花稅及其他相關稅費,以減少交易成本,吸引更多市場參與者,鼓勵更多的市場參與者進入市場。例如對於從事商品期貨交易的企業,提供稅務減免或優惠,以鼓勵本地和國際交易商進入市場,刺激商品期貨的交易活躍度。

  另外,該會亦建議,發展商品倉存可以為發展香港作為商品期貨交易中心而鋪路;放寬上市公司注入新資產的上市規定,有望可以提高香港上市地位價值,有助活化香港上市公司的價值。

  工會也支持本港的數字資產,特別是虛擬資產的發展,包括擴展數字人民幣的應用,以及加速數碼港元的開發。此外,該會認為加速發展新能源發電、擴大綠色債券及銀行貸款、設立綠色基礎設施基金等,也能夠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吸引國際資本進駐香港。